01多声道|社署连环荒谬事件
国家抗疫方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特首也因应香港情况以“减少死亡、减少重症、减少感染”为当前抗疫重点,以拯救生命为重任。社会福利署监管各大安老及残疾人士院舍,院舍有疑难、对防疫有不解,自会与社署沟通,惟笔者却耳闻疫情间,社署提出各项光怪陆离指引和建议,例如建议院舍在老人家无意识后,才应致电999紧急求助,建议完全与抗疫方针相违背,令人咋舌,但荒谬之事岂止一宗。
来稿作者:张之昭
将长者送院或影响日后发牌
社会福利署负责监管院舍、处理发牌及投诉等,并为部分院舍提供资助。而院舍与社署常有紧密联系,如厘清指引、向社署报告部份异常情况等等。
疫情之初,当局曾因医疗系统负荷过重,要求院舍切勿不要再报警将确诊者送院,当时则有不少院舍高层收到社署再三通知,切勿将确诊者送院,否则会纪录在案,日后或会影响院舍发牌。不过,当院舍再询问社署应如何在院舍内处理确诊个案时,却得不到有建设性的回应,并建议院舍致电卫生署自行查询。时至今日,由于政府的抗疫策略亦已调整,现时社署已没有再提相关无理要求。
待老人家无意识 才应致电999
《安老院规例》下,每间护养院在任何时间必须最少有一名注册护士当值,但在院舍爆发疫情下,职员都避无可避,即使受感染仍然要负伤上阵。院舍根本没有足够医疗知识或没有能力去做隔离及为院友治疗,一名护士即使识分身术都未必能够在照顾院友的忙碌工作中,同时处理院舍的感染防控措施。卫生署以往每年会为部分院舍进行有关防控感染基本知识训练,若严格遵从防控要求,职员应每照顾一位院友后便要更换一次个人保护衣物,但此举根本是天方夜谭,一来物资不足难以更换,二来人手不足,更换需时,许多工作人员情愿减省这个程序。
就著到底如何照顾确诊者,不同院舍曾致电社署,了解如何照顾确诊者,有院舍就处方药物、或外展医生安排请社署协调,不过有不少医生因院舍有确诊者而拒绝应诊。也有院舍向社署了解,究竟老人家处于何种情况才应报警,社署竟回复指应待老人家没有意识之后才报警。
确诊者须送隔离 社署拒留联络予监护人
随著社区隔离设施增加,如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早前提及,会尽快将院舍确诊者尽早隔离。不过,早前有长者于亚博隔离设施离世,家人完全无法得知长者每天情况,同时更担心长者入住后,因治理不当以致情况恶化。确诊人士如入黑洞,因此当院舍准备将院友送往隔离时,不时遇到家人强烈反对,并纷纷要求与社署直接对话。然而,社署拒绝院舍将其联络方法交予家人,要求院舍统一处理,部份连院舍也没法回答的问题,社署就建议院舍,请家长自行致电卫生署解答,令家人如“人球”,院舍变“夹心”。
早前特首宣布院舍采取“闭环管理”,优先在无感染院舍实施,特首早上宣布完毕,今次社署亦未有怠慢,随即联络不同院舍了解其参加意愿,有确诊个案的院舍也接获通知并感到莫名其妙,因计划理应只让未有确诊个案的院舍参与,于是追问社署,惟对方回复指,虽然特首对外宣称是管理未有感染院舍,但署方执行时并非如此。言则,特首是否了解院舍现时情况?在公布措施时有否与署方沟通?院舍应跟从那一套指示去做呢?
闭环管理 特首一套、社署一套
事实上,将矛头完全指向社署也并不公平,相信署方也是因应其他相关抗疫部门的要求,但对院舍情况是否可作调整或有更多支援呢?值得当局深思。有院舍则遇过有同理心的社署同工,明知指引荒谬绝伦,但必须要通知院舍,于是在读毕“指定对白”后补充,“我明白好难这样做,尽量吧”。
社会服务的确需要同理心,只有站在同一视线,才可以了解对方需要,尊重对方,尤其在疫情下,我们更加需要有足够同理心去关顾有需要人士。笔者透过文章希望为院舍从业员舒一口闷气,同时,也盼为当局带来反思。
社会福利署网页中标注著“我们的理想”是这样写道,“共同建设一个互相关怀的社会﹐使人人能自立自主﹑自尊自信﹑和谐共处﹑幸福快乐。”笔者盼望社署同工能衷心秉持著这个理想去支援好社会服务机构、用心去解决有需要人士的困难,并非“打份工”的心态,轻视了社会服务受助人的需要、轻视了生命。
作者张之昭是前传媒工作者,现从事公共政策研究。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