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一个月

撰文: 倪文迪
出版:更新:

2月24日莫斯科时间清晨,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对乌克兰采取“特别军事行动”。一个月后的3月24日,俄罗斯仍未取得胜利,乌克兰政府仍然掌握着首都基辅,并且表示摧毁了俄军在亚速海的一艘大型登陆舰。

在胶着的战事之外,国际局势同样是焦点。随着美国总统拜登访问欧洲,北约、欧盟及七国集团在3月24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满一个月这一天分别举行峰会。三个组织的成员国稍有不同,但同样以欧美国家为核心,可以说是从军事、政治及经济三方面代表了美国为首的西方政府阵营。

北约、欧盟、七国集团的阵营

峰会后,北约宣布将在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部署四个新的战斗群。欧盟则讨论了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供应的依赖,并呼吁中国与西方民主国家一起阻止总统普京继续战争。七国集团同样谴责俄罗斯的军事侵略,警告俄军不要使用化学或生化武器,并矢言会加强落实《巴黎协定》,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

不但如此,拜登在北约峰会后还呼吁二十国集团将俄罗斯驱逐出去,并让乌克兰以观察员身分参加二十国集团会议。这样看起来,好像各国都联合起来反对俄罗斯那样。但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并非事实的全部。例如在二十国集团中,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便不会制裁俄罗斯。即使拜登表示北约前所未有地团结以及中国清楚军事支援俄罗斯的后果,但中国等多个国家没有站在欧美那边的现实,也是无可否认。

事实上,同样在3月24日,联合国大会紧急特别会议便以140票赞成、5票反对和38票弃权,通过了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停止对乌克兰的敌对行动。投下弃权票除了中国和印度,还有南非、伊朗、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不是支持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但显然也不认同欧美政府的制裁围堵,倾向认为无补于事。

全球化是结束还是调整?

自从欧美与俄罗斯因乌克兰而闹翻以来,不少人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已经受到挫折,甚至结束。贝莱德主席兼行政总裁芬克(Larry Fink)近日亦表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原本重返国际市场,全球化发展迅速,但情况在乌克兰战争以后已经逆转,不同国家未来只会愈来愈疏离。他希望国际社会能重拾全球一体化,让资金自由流动,企业专注于发展业务,更多民众享受经济得益。

芬克这种论调不是错误,但也非完全正确。冷战结束以后的全球化,其实仍然未完全走出由欧美主导的轨迹,例如北约在军事上有绕过联合国机制、采取个别行动的能力及往绩,七国集团也在全球经济事务的话语权上占有非常主导的地位。一些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在2009年金融海啸以后,欧美的话语权开始减弱,中国挺而崛起,对国际事务的角色愈来愈重。

从这个角度看,今次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美不但须要争取中国的支持,其实施的经济制裁更是不能缺乏中国的配合,反映了欧美无法完全主导国际事务的现实。可以说,乌克兰危机并非结束全球化,而是全球化原本也在发展及成形当中,如今因为当中的矛盾而遇上挫折。若然挫折能够得到解决,欧美与俄罗斯、中国等非民主自由阵营的大国能找到相处之道,全球化其实有望更健康、更行稳致远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