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多声道|正确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内涵
自从1月5日香港发生日香港发生新病毒株Omicron疫情以来,变种病毒传播迅速,对香港社会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亦就支援香港抗击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香港特区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把尽快稳控疫情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钟南山院士也在2月21专门录制视频向香港市民加油打气。他表示,虽然Omicron伤害力有所降低但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对待COVID-19的指导思想是“生命至上,健康至上”,我们不会容忍自然感染导致大量的长者死亡,所以我们的政策仍然是争取动态清零。
笔者认为,钟南山院士恰恰点出了香港今日沈沦第五波疫情的原因之一:思想不统一。
来稿作者:温凡
毫无疑问,在第五波疫情之前,香港社会内部对于抗疫思想存在两种分歧:一是参照内地模式清零,二是参考西方社会同样,为了经济发展而选择放开限制,选择“躺平”。前者需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后者则看上去很美。
“躺平”是无奈也是价值差异
不能否认的是,香港社会的确一度存在很强的“躺平”声音,他们认为Omicron只是大号流感,不足为惧。然而第五波疫情的现实给这样打破了这样天真的幻想。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即使是同样的病毒,在不同的时空社会文化背景下,也会产生南辕北辙的效果。
西方国家之所以选择“躺平”,既有客观条件限制包括抗疫物资缺乏导致的无奈,亦有个人主义泛滥下,轻视疫情的深层次文化原因。由于前几波疫情病毒威力强大,这种轻视也让西方国家在中付出了巨大的社会和生命代价。
而Omicron则有所不同,数据表明患者相对来说症状较轻,主要在鼻咽及大气道,肺炎的发生率相对较少,死亡率较低,更接近于季节性流行性感冒,此时这种对于病情及症状的轻视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西方社会的防控压力与恐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所谓的“共存”效果。
但病毒绝不是没牙老虎,其对于老年人的伤害依然很大,正如钟南山院士所引用的英国数据:“根据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2月初发表的统计,60-69岁2.65%,70-79岁9.87%,80岁以上21.0%”。这一数字的确惊人。
也许在西方“everyone on its own”的文化中,这样的“躺平” 可以成为一种选择,但在深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文化浸染的香港,这绝对是不能承受之社会成本。香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接近20%,近144万人。同时,老年人疫苗接种比率偏低,面对病毒更加脆弱。
此外香港的人口密集程度,也使得更容易出现家庭传播及社区传播。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仅为161平方尺(不到16平米),即使是推行“躺平”式居家隔离,也难以像西方国家那也拥有独立空间。确诊居家隔离传染同住家人,已经成为此轮疫情传播的主要源头之一。
同时对于疫情的重视,使得香港一旦出现社区传播链,会给整个医疗系统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因此我们看到,当第五波疫情来袭之时,香港顿时出现了医疗资源挤兑的问题,每日新增病例如几何级数般递增,数万名感染者滞留社区,不少无症状感染者确诊之后仍想去医院急症室就诊,在被无力承受的医疗系统拒之门外之后只能返回居家隔离,反而成为了流动播毒的隐患。
萧瑟寒风中露天躺在医院外的患病老人,相信牵动著无数关注香港的人的心。
总结起来,不论是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对于长幼的关注,还是客观的居住条件使得居家抗疫不可行,香港都不可能也不应该走上“躺平”的道路。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仍然应该是香港抗疫指导思想的唯一选择。
香港特色的“动态清零”
在中央政府与港府多次强调香港需要以“动态清零”为抗疫目标时,却仍然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言论:内地抗疫成功的经验,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在香港完全覆制。
这样的言论本身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绝不应成为懈怠推责的借口。与内地有效的行政体制相比,香港惯于小政府大市场,很多事情都是寄希望于市场的力量完成。但这样的极端疫情冲击正是市场失灵的经典案例。正如夏宝龙主任在深圳会议中提到,非常时期要有非常之举。在严峻的疫情下,如果还不能打破思维中的条条框框,则完全无法避免悲剧的进一步发生。这也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相违背。
在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前,靠香港自身的确有种种的限制,难以完全覆制内地模式,例如整体封城下基层物资的配送能力,或者是快速兴建方舱,做到大规模“应收尽收”的能力。
但是如前所述,香港也不可以完全的倒向“躺平”。香港无法承担牺牲部分社区成员,换取“群体免疫”成果的代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尽最大可能,一个都不能少。
因此摆在香港面前只有一条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原则,探讨出一条“一国两制”特色的“动态清零”之路。
例如,香港难以做到完全禁足式封城检测,边际上是不是可以探讨分区封闭并且利用市场的能力解决物资配送问题?
在已经开始修建临时方舱医院,征用酒店及校舍做隔离及检测设施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继续探讨征用邮轮及会展等大型设施的能力?
同时在公立医院医疗负荷恢覆正常运转之前,是否应该为在家的初步确诊者提供更清晰的指引,物资支持?私立医院可能由于对于传染病设施准备不足等原因导致无法大量收治病人,则是否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动员私立医院的医生为在家初步确诊这提供遥距服务,亦可以减轻在家确诊的心理压力及提供一定程度的心理支援。
此外政府应当就市民关心的问题加强沟通,缓释市民的情绪。例如每日重症及死亡案例之具体情况,及市民最关心的隔离设施建设情况,目前整体规划的容量如何,每日进度如何,部分设施如会展中心等与各方沟通协调情况如何,以期让市民对于隔离收治能力的进展有信心,亦是心理支援和增强抵抗力的形式。
诚然,我们目前已经欣喜的看到,商界已经行动起来为基层提供支持,新世界旗下的新创建集团宣布将捐出1万台血氧计用于在家等候的市民检测身体状况。同时在今日(22日)下午,香港也宣布了加强检测能力,准备全民检测的计划。一系列更加积极的动作无疑是好的信号。
笔者相信,在中央的支持下,只要香港统一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作者温凡是香港华菁会常务副秘书长。
“01观点”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至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