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的政治考虑就是社会利益
上周《彭博社》刊登了一篇文章《为何世界需要中国的清零政策》(Why the World Needs China’s Covid-Zero Policy),指出清零政策避免了中国疫情大爆发,确保了中国的产业链能持续稳定地继续向世界输出货物,过去两年中国不断上升的出口量说明了其成功。文章认同清零虽然经济代价很大,但不清零的代价却更大,因此世界为了稳定的货物供应,应该支持中国的清零政策。
不过在此文章刊出不久前,西方不少在质疑中国的清零政策。例如年初美国政治智库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发布2022世界十大风险预测,将“中国清零政策失败”列为第一位。国际货币基金(IMF)及高盛的分析师则纷纷警告维持清零将令中国付出巨大经济代价。彭博的这篇评论无疑与这些质疑大相迳庭。
中国维持清零不是面子工程
疫情已持续两年多,加上Omicron变种的致死率比过往的变种要低,令不少人认为疫情已快到达终点,也因此近来有关于是否要继续维持防疫政策,以及如何决定疫情终结的讨论也愈来愈热烈。而一直坚持严格“动态清零”的中国自然成为这些讨论的风眼。
中国的清零政策并非不可以质疑,但很多说法都夹杂了政治偏见,当中最常被引用的理据就是指中国因为先前大力宣扬清零的好处,错失了与病毒共存的机会,而中共为了坚持自己的政治正确,为了保存面子必须继续坚持清零。
先不论这种假设充满了阴谋论,其逻辑亦不太成立。首先,中国施行政策向来重视因时制宜、按实际情况调整具体措施。一旦政策实行不如理想,中共毫不迟疑会作出调整,并不存在所谓“面子”问题。就好像内地去年对楼市的调控被认为力度过猛,中央在第四季也开始放宽了房贷等限制,可见政策非一成不变。
更何况,内地的官方专家例如曾光等人,都多番提过不可能永远清零,清零现阶段仍对中国社会和经济有最大效应。换言之,清零并不一定愈长愈好,而必须衡量利害,思考如何才能令整体社会和人民获得最大的利益。
唯一的政治考量应是人民
彭博社刊出的文章虽然不是以中国的利益出发,但也反映了西方也并非一面倒的质疑中国的清零政策。西方不少专家虽然认同Omicron可能是导向疫情终结的征兆,但也同时认为应谨慎应对其可能的变化,尤其是病毒仍有变种的可能。正因为就快看到终点,我们更应该慎重行事,避免在冲线前一刻才跌倒。
近日不少欧美政府陆续取消两年以来的防疫措施,包括英国在内。当地《卫报》上周末一篇题为“为何如此快?:世界专家对英国取消疫情防控措施的回应”('Why so fast?’: world experts react to England ending Covid curbs)的文章,就以访问各地专家的形式,质疑英国政府非基于科学理念,而是受政治因素所影响。
科学无疑只是客观的数据,防疫这般大型的公共政策涉及众多利害取舍,很难完全撇离政治因素的影响。但要防疫政策当中若必要涉及政治考量的话,便应该以整体社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先。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坚持清零政策其实也带有政治考量,但那是为了追求中国社会最大的利益、尽最大力量同时保障中国人民的生命及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