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选举能否助社会由撕裂走向共识?
12月19日立法会换届选举在即,候选人频繁出席选举论坛,提出主张和政策以解决香港近年的政治困局和社会矛盾。其中,现届黄大仙区区议员、九龙中选区候选人谭香文,以及功能界别教育界三位候选人文诗咏、林泳施、丁健华周二(30日)就不约而同提出特首林郑月娥应考虑“特赦年轻人”,从而愈合社会的撕裂。部份候选人指出“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并希望政府考虑特赦刑责较轻的被判罪名成立者,并由政府带头“伸出橄榄枝”。
是否特赦示威者当然不无争议,例如是否符合社会伦理等。但当这个倡议在立法会选举被提出来,多少也提醒了我们政治选举既有产有分歧的可能,但亦可以为社会凝聚共识。尤其是,目前社会各界都同意香港需要吹和风,由破到立,我们更可应再度错过修补撕裂和凝聚共识的机会。
认真看待选举的积极意义
自今年年中政府筹备立法会换届选举以来,社会一直有人只以政治洁癖的眼光看待这场选举。从部份泛民主派政党在参选问题上的拖拖拉拉,到有部人士提倡以投白票的方法“杯葛选举”,这场选举一直陷于无谓的意识形态争拗。有关选举的讨论往往都落于斟酌这场选举是否如部份人心目中的理想制度般举行,有什么消极的方法应对,社会共识的凝聚却被忽略于社会的日常讨论之中。
近日谭香文等立法会候选人提出特赦。其实早在2019年,立法会前主席曾钰成以及一众社会贤达亦曾提出过相关提议。不论这做法能否修补社会撕裂,但“让大家重新开始吧”的方向还是香港需要的。从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至今已两年多,社会虽然亦从焦躁不安的社会情绪陆续回复平静的面貌,这场选举应该作为议程设定的平台,让社会寻找解决困局、凝聚共识的办法。
橄榄枝并非单向而是互动
尽管我们都会同意香港社会都需要“重新开始”的机会,并且期待政府一方可以伸出橄榄枝,但我们亦不能不反思修补撕裂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社会部份人士仍然执意以“对抗”的心态看待选举,而不将这一场选举转化成与政府沟通和凝聚社会共识的机会,期待政府一方伸出橄榄枝并让部份刑罚较轻而被定罪的人士获得特赦亦将是缘木求鱼。说穿了,政治始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非单纯坚持己见可以达成有意义的结果。
立法会分区直选(九龙中)候选人还有李慧琼、杨永杰;功能界别(教育界)候选人还有林日丰、朱国强。
详细立法会参选人名单,请参阅《香港01》选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