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肆业务趋回暖 扩展规管不可避
本星期四(11月4日),政府统计处公布最新一季食肆收益临时统计数字,其表现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3.8%,升幅不仅比上一季的10%凌厉得多,更是有纪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即使扣除其间价格变动的影响后,今年第三季食肆收益的临时估计数字实际仍较上年同期上升39.1%,表现可讲出现极大改善。
若按食肆类别分析,快餐店的收益价值增幅最少,而酒吧收益价值增幅则最多。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期内的平均表现为基础,酒吧近一季的食肆收益数量指数达到105.0,比较去年的51.9上升超越一倍。其余中式餐馆、非中式餐馆、杂类饮食场所与快餐店的表现升幅分别为56.7%、43.9%、18.3%、15.2%。
疫情稳定及消费券促进业务
政府发言人认为食肆业务的改善“受惠于本地疫情稳定、劳工市场情况改善,以及消费券计划”,这种看法有其道理,因为香港在今年4月至6月新冠肺炎本地感染源头不明个案仍有64宗之多,可是到了7月至9月这个数字已经大幅减至仅余2宗,其间连续本地“零确诊”最高纪录也由16天延长至24日,甚至连输入个案及其关连个案总数亦由391宗减至290宗。
另一方面,根据今年6月岭南大学香港商学研究所及《香港01》合作进行的使用消费券意向研究,6,154位受访者里有66.7%的人表示打算将消费券用于餐饮,比例仅略低于首选购买日常用品的67.2%。由地区组织发起的“吃喝玩乐开心中西区奖赏计划”9月进行同类调查,也发现有58.2%市民是用首轮消费券到食肆用膳,而计划如此使用次轮消费券的亦有57.3%。
餐店人流增多即有防疫需要
不过,本港食肆收益扭转同比跌幅其实也是在今年第二季才开始的事情,这个情况跟本港于4月29日开始对餐饮处所实施A、B、C、D四级分类运作模式制度有关,因为从那之后各间餐店毋须“一刀切”地禁止晚间堂食,尤其必须使用“安心出行”程式的C类、D类场所容许每台食客人数与经营时数更多,对其生意表现自然大有裨益。
不过,近日食肆业务改善无疑代表餐店堂食人流随之增加,尤其当消费券计划尚在进行当中,这个趋势起码还要持续再多一个季度,然而去年经验告诉我们疫情有可能在冬天恶化,故此预先准备对食肆进行更严格的防控安排恐怕亦有其必要。日前坊间有意见称希望B类场所同时容许使用“安心出行”,放在加强防控的目标下应该是值得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