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应要质量兼备 避免学生沦为数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有报道指位于大围的宣道会郑荣之中学,在新学年有超过30名教师离职,数目约占该校任教人员一半。校方回应指有足够时间聘请其他教师接替任教,同时教育局亦表示已即时联络学校了解情况,但该校始终有学生需要应付来年文凭试,而在其中五科原来任教老师均会离职的情况下,学生学习进程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今次郑荣之中学教师“大逃亡”,据称个中原因包括校长以“谷成绩”作为学校营运方针,以及在“开科”、“杀科”问题上缺乏咨询。回想当局在2004年曾透过电视广告提出“求学不是求分数”的宣传口号,可是本地教育制度经过17年的发展后,似乎仍然是停留在“求分数”的阶段,甚至将学生福祉、学习本质都摆到了一个更次等的地位。

教育本质失焦 学生沦为投资物品

香港教育一直以来过于侧重课本知识,忽视全人教育发展。以中学的教育制度而言,即使一些学科公开考试设有校本评核制度,其所占比重于总成绩亦顶多只有10%至30%,而考评局更于本年2月时宣布包括通识教育、生物、化学、物理等科目将取消2022年校本评核,等同进一步降低记诵课本知识以外的评核比重。

有此等的考核制度,教育机构自然变得倾向投放资源于传授课本知识上,愈来愈轻视占比较低的校本评核,而且为了未来吸引更多学生升读、避免“杀校”危机,它们往往都在催逼学生获得更高的中学文凭试成绩,甚至通过学生的大学入学率来向外界展示出自身价值。

支援政策不到位 只顾增量不升质

港府虽然名义上是支持有别于应试教育的优质教育,然而相关政策总是未能正中问题核心,例如当局经常只从拨款角度考虑问题,甚至以为单凭扩大对于学校或学生的资助即可自动达致质教育,但今次事件疑似牵涉校长向教师“捽数”,正好透露出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眼中优质教育早已变成优量教育,著重数字增幅却未有顾及学生仝人发展,长远而言对于学生更加有害无利。

再者,今次事件中教育局反应速度同样差强人意,往往只聚焦于教育机构有否收到投诉方会作出处理,对于有学校发生大量人员变动事件却要等到有传媒查询之后才去了解情况。就此,局方应该先检视现行监察指引,将莘莘学子的福祉摆在第一位,重新审视“优质教育”政策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