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教育检讨 勿轻视非华语、特殊需要学童
教育局在8月25日完成幼稚园教育计划的检讨报告,其内容否决幼师薪级表成为业界讨论焦点,但在学生方面报告反而着墨不多,尤其是歉最有需要的特殊学习需要和非华语学童,尽管当局近年提供财政支持有所增加,但教育局和社会福利署的具体支援安全仍然存在改善空间。
报告指出政府为非华语学生提供教育支援措施的开支在2020/21学年增至4.56亿元,较五年前增加87%,而在幼教计划下亦有多项针对非华语学童的新措施和资源,包括按录取非华语学童数目分五级厘订资助额,当中录取至少八名非华语学童的幼稚园可获得资助额相当于一名教师全年薪酬。
非华语学童资助应改善
不过,教育局对有关计划的拨款准则值得商榷。2020/21学年招收一至四名非华语学童的幼稚园有近200所,每所资助额为5.14万元,其实连聘请半个教师的金额也不够。在现时招收至少五名学童才获相当于半个老师薪酬资助额的情况下,仅录取一至四名非华语学童的幼稚园却占了46%之多,然而任何级即使只要有一名这类学童,校方就要花费额外精力照顾,负面影响不容小看。
特殊需要(SEN)学童方面,检讨报告指劳福局将“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常规化,并把服务名额增至2022/23学年的10,000个。这个数字乍听之下好像很多,但其实截至去年底该计划已服务了逾8,000名学童。况且如果学童情况有特别需要接受更全面照顾,“幼稚园暨幼儿中心兼收计划”或特殊幼儿中心始终是更好选择,惟两者名额依然是十分短缺,学童随时得要轮候一年以上,届时随时已经升班甚至升读小一,错过了及早介入治疗的时机。
SEN学童一万支援名额只属表面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局方必须检讨对有关学校的拨款准则,例如以聘请一名教师薪酬为基础,再加学生人数累进的模式,长远更应要求学校额外聘请已完成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培训的教师,而不只是抽调现有教师应付。此外,除了强制要求所有幼师参加在职培训以外,当局更要设法收窄幼儿教育师生比,还应该考虑强制规定校内常设专职支援老师,或者为幼稚园增设常规社工,以协助识别个案和在为学童家庭进行辅导。
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的起点,有助儿童发挥潜能,建立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易于适应小学生活。由于非华语和学童在文化语言背景上始终跟华语学童有差异,特殊需要学童在个定学习技能的表现亦可能会和一般学童有距离,故此社会更应该投入更多资源补足这些群体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避免学童碍于差异太大而失去了学习动机。
今次幼稚园教育检讨报告只用了较短篇幅对两类学童的措施作检讨和规划,令人担忧教育局自足于现况。香港仍然有不少人排挤他们,认为他们先天不足,政府更有责任透过财政和师资支援破除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