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欠学生一份开学礼物
9月1日又是新学年新的开始。不少的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期待新学年可以在疫情持续放缓的情况下,校园生活可以回复正常。尤其是,完整的校园生活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至为重要。然而,根据早前教育局公布的全面复课条件,据报暂时仍未有学校符合师生七成接种比率的复课条件,变相不少学生将需要继续与不完整的校园生活“共存”一段时间。
维持半日的面授课程当然并不理想,学校作为一个社群的缩影,是不少莘莘学子开始学习待人接物、发挖兴趣的重要地方。特区政府,以至老师、家长和学生都需要思考尽快复课的办法。然而,当不少校长都表示“恢复全面复课是社会共识”,早前内地提出“教育双减”,即要减少学生过重作业和校外补习负担,“全面复课”在今日香港所谓何物?是学生的梦魇,还是学有所长的地方?
复课是否学生的梦魇?
香港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时被咎病为“填鸭式教育”。整个教育的体系仿佛只为了学生应付考试而存在。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老师遂以灌输的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亦安排重重功课、默书、考试加以培训;学生为求取得大学的入场卷,亦因此四出补习为求在公开考试中争夺佳绩。
至于家长成了子女的“前途”著想,亦多少曾孟母三迁为子女“扑”入名校的机会。而为求跻身名校,不少学生遂由几岁开始学习“百般武艺”。钢琴早已不在“接受乐器”之例,但小提琴、长笛、色士风、古筝等的乐器兴趣班亦如雨后春笋随之而来。因此,疫症肆虐前媒体时有报导,不少学生承受极大的功课、读书、考试压力,重则曾出现轻生念头,轻亦曾经受抑郁情绪所困扰。
尽管疫症初期,不少乐器功课补习都短暂暂缓,但后期都各自以视像或上门的模式继绩,全面复课后会是百上加斤,又变成学生的梦魇吗?
在万变社会的全人教育
国务院早前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进一步落实“减轻学生功课”及“减校外培训负担”(即香港一般所谓的补习)的“双减”政策方向,日前再要求所有学校不能设精英班及小一小二不设笔纸。坊间均以对中概股教育版块影响为题,集中报导内地政府对于校外教育产业的整顿,却未有正视“作业负担”和“兴趣班泛滥”其实亦是香港教育问题。
随著社会发展,过去从工业化发展而来的“填鸭式教育”(又或称“工厂教育模式”, factory model school)早已被认为是不合时宜。过去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著重考试和背诵,是因为工业化的社会发展需要对于毕业生作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并希望以考试作为检验是否符合划一标准并且可以被选拔到下一轮筛选的社会过程。因此,公开考试成为了划一标准的检测方法,学校教育亦集中“搬字过纸”的方法学习,而且强调背诵,冀望以“熟能生巧”而取得社会认同的资格学历。普遍以言,在这种训练下的学生较善于默记资料,亦惯于各种程序流程,但却非符合今日瞬息万变的世界需要。
全面复课是社会共识,同时学校亦应该有意识地回到学生健康学习的地方。接近两年的疫情令不少过往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都短暂停摆,却亦是机会让社会反思我们所谓“全面复课”是回复怎样的课堂和校园生活。我们的学生不只需要应试能力,更需要学懂待人接物,有生涯规划,对未来如何发展所才、贡献社会有一定的想法。教育局在致力推动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能否就全人教育而努力,还莘莘学子一份开学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