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入境措施勿抵触“清零”目标
抵港外佣在七天强制检疫期后被测出带有变异新冠病毒,政府被质疑检疫期太短致患者流入社区,其后卫生署辖下联合科学委员会向政府建议延长检疫期。政府遂于周一、二(16、17日)接连宣布提升15个国家地区的入境防疫风险级别至高级,而由中高风险地区来港者强制检疫期时间增至14天,即使验出抗体亦不会获缩短检疫日数。
委员会和政府早前曾主张以缩减强制检疫期作为接种疫苗诱因,未料相关安排最后却沦为了防疫漏洞,两方如今补漏未为晚也,然而此事无疑给予社会一个实在教训:疫苗诱因必须慎选,当“清零”是抗疫首要目标,入境防疫措施仍应紧守,日后再讨论放宽措施时更加不能操之过急。
政府专家顾问、联合科学委员会之一的许树昌指出,本地由自今年4月起合共录得52宗已打齐针的输入个案,当中六宗在来港次周才确诊,而近日社会关注的外佣更到第13天才确诊,并且已经回到社区活动一段时间,足以说明七天强制检疫期会“走漏”约12%患者。纵然有新近证据指该外佣或许只是在酒店检疫期间经空气传播确诊,但即使如此延长检疫期也应该足以确保她被确诊后留在酒店,减低病毒流入社区的机会。
一切缘于“疫苗气泡”
缩短入境人士强制检疫期最初是政府在4月提出,本意是以“疫苗气泡”概念鼓励港人打针。相关政策先从新加坡、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等低风险地区着手,让已完成接种疫苗人士的强制检疫期将由14天缩减至七天。到6月初,联合科学委员会向政府建议把该安排扩展至非高风险地区,但同时附加了一个要验出病毒抗体的条件,同月底政府便向针对在该等地区的香港居民实施新规定,后来还进一步扩展至非香港居民,直到出现今次外佣个案后才急急将措施收紧。
许树昌解释指当初委员会掌握的数据不足,所以才会出现上述决定,然而变种病毒传染力强在当时一早便广为人知,何况当时缩短检疫期措施出台前后已有医生表示异议,例如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柏良便表示过放宽措施“很大胆”、难以保持“清零”;另外呼吸道专科医生梁子超也认为欧美地区变种病毒爆发正在扩散,随着该等地区回港人数增加,七天检疫期的做法更形危险。
事实上参照同期其他国家和地区,亦确实较少见到像香港那样简单地放宽防疫举措的例子。邻近香港的内地和澳门,便都没有缩短已接种疫苗人士的检疫期。再如控疫有成的新西兰,虽然一度与澳大利亚推行的旅游气泡,后来因应对方疫情反弹,亦于7月下旬暂停气泡,绝大部分入境者14天强制检疫也没有退让空间。
“清零”在前 严防输入
为了避免病毒再于社区广泛传播,港府收紧检疫安排无可厚非。虽然这样代表继续牺牲了与外地人员交往的机会,但始终能避免本地医疗系统爆煲,令大众市民可尽量维持基本生活。再者,当内地同样目标是“清零”之时,争取与之复关的香港其实也没有别的选择。
要避免短期内再有“走漏”个案,政府除了新近收紧措施之外,还应考虑延长正接受七天期限的中、高风险地区来港人士的检疫期至不少于14天,而且他们如有需要也可获安排往检疫中心暂住。未来即使世界疫情有幸放缓,政府和联合委员会在缩短强制检疫期亦要更加谨慎行事,要按当时主要病毒类型的潜伏期判断期限,不可为求推高接种率和吸引旅客访港,就冒上大幅提高疫症传播的风险作出轻率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