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仇恨蒙蔽眼睛 谴责与教育双轨并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港大学生会评议会早前(7月7日)通过议案,表示感激在七一刺警案自戕身亡的疑凶梁健辉,赞扬他“为香港作出的牺牲”,并且表示“深切哀悼”。有关的说法事后被教育局及保安局批评谴责。其后,评议会撤回议案,学生会道歉并辞去职务。
特首林郑月娥周二(7月13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表示行政长官以及大学持份者,感到非常愤怒并为大学感到羞愧。她亦支持执法机关或大学管理层跟进。即日下午,港大发表声明,表示不再承认香港大学学生会现有在校内的角色,并且会按大学程序严肃调查学生会评议会事件,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涉事学生作进一步处理。

港大学生会评议会的有关声明无疑是仇恨蒙蔽了眼睛,其言论不单有可能鼓励仇恨暴力,向施者悼念和致敬更加是合理化涉事刺警者的行为。疑凶梁健辉的犯案动机仍然在调查阶袭段,社会各界,包括学生不应为其赋予悲情的意义和作过份解读。就事件设立死因庭将是更有助了解事件来龙去脉的方法。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大众,尤其是学生,是不是更加应深切反省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社会是不是被仇恨蒙蔽了眼睛,是时候借此向“暴力割席”。

大学不能行政思维僵化

校方主张纪律处分涉事学生无疑是给予学生“重要的一课”,然而更重要的事情不是教育和纠正有关学生错误的价值观吗?

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的大学高层都自绝于行政大楼之中。一所大学有接近十名正、副或协理校长负责大学行政、研究、教学,然而一众大学高层却并无一人承担大学作为社会灯塔的角色。往往学生犯错,大学的回应都是罐头式谴责处理,甚或开除学籍。在这价值观沦亡之际,除了谴责有关言论,年薪数百万的大学校长可否秉持道德教育,正面引导学生思考,协助学生突破敌我思维的思考困局。

燥动的年代,十八、九岁的学生钻牛角尖下,为求突出自我而犯下严重错误,社会大众理应谴责。把初生之犊的学生赶出校门,继而令其后悔终身,纵或能重树纲纪、以儆效尤,然而大学高层更应有事不避难的决心,除了谴责同时著手对话交流,把应说的道理说明,以理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