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访欧连系盟友 美欧利益矛盾却渐现
美国总统拜登(Joseph Biden)本周三(9日)展开了其任内首次长期外访,期间将会在欧洲出席多个重要会议,包括在英国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然后到布鲁塞尔出席北约峰会及美国与欧盟双边会议,最后再转到瑞士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美俄双边会谈。评论普遍认为,拜登此番欧洲之行旨于宣示和巩固美欧关系并组织对抗中国的联合战线。然而,美欧虽然已有长期的盟友与合作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也不是完全没有矛盾。从多方面看,欧洲也有自己的利益要顾虑,在中国等问题上不太可能盲目附和美国。
拜登上任总统后,其外交政策最大的战略特色是以联合盟友应对中国。不过,这次拜登虽然亲自出马力图游说欧洲“美国回来了”并尝试重掌领导欧洲的角色。欧洲对此抱持欢迎的态度,毕竟在特朗普时代美欧双边关系急转直下,如果拜登能重修旧好对欧洲而言也是好事。然而欢迎的背后,欧洲也并不是无条件、盲目地附和着美国的要求,欧盟也有自己的利益要盘算,而这些利益又往往未必完全与美国的政策相合。
中欧投资协定并未告吹
就在拜登准备出访不久之前,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Charles Michel)在本周一(7日)出乎外界所料地,赞扬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可以重新平衡欧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为欧洲公司争取更多投资便利,他个人相信这份协定“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于去年年底经中欧领导人完成谈判,但却因为香港与新疆问题的炒作使欧洲议会内有声音提出要暂停审批协议的工作。最后因欧洲藉新疆存在强迫劳动问题制裁中方机构及官员而招致反制,欧洲议会称不能接受制裁而高票通过搁置有关于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讨论。这一度令外界以为中欧投资协定可能石沉大海,也令一直反对此协议的美国“松一口气”。
然而,协议虽然因政治原因而遭暂时搁置,但却并非前途渺茫。一方面,对于欧盟而言,也深明白协议对欧洲而言利益巨大,可以令欧洲企业在中国有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不然也不会花了这么多年与中国协商,如果因为一些政治争拗便断言废止实在有点荒唐。也因此,欧盟只能说“暂时搁置”,而不敢果断取消。从中国一边看,中国即使无法打破欧洲议会那种政治偏见,但却愿意花时间进行游说,中国最近频与西班牙、匈牙利、爱尔兰等欧盟国家商谈,利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立场拉动欧盟。对比起由选民直选的欧洲议会,这些国家较不受到民粹对中国的偏见影响。在拜登出访之前,欧洲理事会主席赞扬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不单显示这份协议仍未“胎死腹中”,也是欧洲对美国宣告自己将为自己利益作出独立行动的表态。
数字税突显美欧利益矛盾
除了中欧投资协定之外,美欧仍然存在一些利益矛盾,例如围绕大型科技企业的利益矛盾。欧盟认为不少跨国大型科企都没有尽到税务责任,它们利用欧盟公民赚钱,亦不用向欧洲交税。例如Facebook这类社交媒体利用了欧洲公民的资料,但却因为不在欧洲直接经营可以避过传统税网。欧洲针对这些科技企业早已推出了数字税,但由于这些科技企业多为美国公司,美国对欧洲国家单方面向美企加征数字税感到不满。故此,即使拜登要与欧洲合作,但也不得不就数字税与欧洲“开火”,威胁向英国、意大利等六国总值21亿美元的货品加征25%关税作为取消数字税的谈判条件。另一方面,美国推动全球最低企业税,某程度上也是想较公平地解决一些大企业避逃的问题,但《金融时报》却又指英国和欧洲官员认为最低企业税只要针对科技企业便足够,推动将金融行业豁免于外,明显也是针对美国企业,美国自然不能接受。
美国已处于“战略收缩期”
除了这些利益矛盾之外,更重要的是拜登虽然宣称“美国回来了”,但欧洲有识之士也不禁怀疑到底这能维持多久。一方面是,特朗普及其所代表的民粹政治未完全“熄火”,在极端政治分裂的美国,谁也没有把握2025年到底是什么人坐在总统宝座之上。
即使撇除了更换领袖带来的可能变化,欧洲也明白,从宏观层面上美国正处于国势转捩的“战略收缩期”。就像公元二世纪发展到顶峰的罗马帝国一样,当帝国继续扩张的动力开始消去之后,帝国不得不现实地将其宏观战略部署收缩,例如撤出不必要的地区,放弃偏远的领土,将持续有限的资源用于更紧迫的事情上。当下的美国也不得不如此——从阿富汗撤军,减少不必要的军事支出,将有限的资源全部投放到亚太地区应对中国。不管特朗普会否回来也好,美国的影响力在消减当中是不争之事。更重要的是,美国势力消减所制造的权力空间,欧盟未尝不想分一杯羹。
对于欧洲而言,美国当然仍是朋友,但这个朋友不再跟以往一样威风,不会事必投其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