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分道扬镳 多极格局初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上周五(17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发表声明指,美国愈来愈多地试图或威胁制裁欧洲企业或实体,对此深感关切。他指欧盟原则上反对所有第三方对合法经营的欧洲企业进行制裁,又指分歧应通过对话解决,惟对话不能以制裁威胁之下进行。博雷利的声明,除了是回应上周较早前美国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有关制裁“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相关企业的警告,也重提了美国对伊朗单边制裁等旧事。事实上,近年美国与其欧洲盟友在不同领域都出现了利益磨擦。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政府的外交国策愈发走向“利己主义”,不单对竞争对手的中俄等国出手,对原本的欧洲盟友也采取强硬手段,加深了磨擦所带来的分裂。以现时的局势所看,美、欧分裂已如覆水,未来中、美、欧三大版块多极中心的秩序似乎已成雏型。

美国对欧洲的威胁比利益更大

近年美国与欧洲在多个领域出现强烈的利益磨擦。一方面,美国积极地干预欧洲的能源自主,试图扼住欧洲的战略能源自主性,并“私有化”欧洲成为其能源出口地。2014年美国干预了乌克兰政局并煽动革命,虽然表明上是亲欧盟的举动,实制上令欧盟与俄罗斯两国出现分裂,并且亲自控制了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相等于扼住俄国向欧洲供给能源的咽喉之地。此后,美国退出伊朗核协定重启对伊朗制裁,进一步打断了欧洲的能源供给。欧洲在2015年开始兴建“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沿波罗的海从俄国运送天然气至欧洲,一旦建成可以绕过乌克兰的天然气管,实现能源自主。显然,美国对于“北溪2号”非常忌惮,也是为何特朗普和蓬佩奥等最终决定要向其出手制裁。美国对欧洲的这些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孤立欧洲的战略能源供给,并使其更依赖美国的页岩油。

俄欧天然气项目“北溪2号”此次成为美国威胁制裁的对象,此举或将导致美俄矛盾进一步升级(Reuters)

另一方面,美国与欧洲也在贸易方面争端处处。美国指摘欧洲对美国存在贸易顺差,经常威胁要加征关税。虽然美欧的贸易争端在中美全面角力后有点降温,但美国对欧洲仍然是处处威胁。例如,欧盟一向认为世界科技巨企在欧洲得到巨大利益但却未有交税,一直研究以数字税补上漏洞,并已有不少国家开始实施。但美国却对之极为不满,认为不利美国最主要的科技巨企,甚至于今年6月威胁对欧洲进行贸易301调查作报复,很可能又再掀起美欧贸易争议。

在军事上,美欧在北约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法国从戴高乐时代开始就希望欧洲能军事自主,现任总统马克龙甚至提出欧洲建军。而德国也对美国要求加征军费的要求不甚配合。美国对于欧洲不愿意配合自己的利益,以各种方式作报复。先退出了美俄之间的中程弹道导弹协议,令地理上夹在美俄之间的欧洲大陆陷入更大的军事威胁。此后,美国减少了在德国的驻军,显然都是在对欧洲进行军事宣示。

近年美国甚至已放弃了惯常的正义说辞,不再遮掩其行动已彻底由“利己主义”所主导。美国完全没有考虑欧洲“盟友”的国家利益,一味以各种手段威胁他们必须为美国的利益所服务。可以说,美国不单没有提供半点利益,其外交政策只反而处处以孤立、威胁的手段打击欧洲自立,可以说已经成为欧洲的实际威胁。

意识形态时代将过去

美、欧两大版块的交恶很可能已经骑虎难下,即便特朗普无法连任,也未必能阻止得了两者在利益上的分歧。尤其主掌欧洲命脉的德、法两大国虽然尚有分歧,但亦意识到不能像没落的英国一样,自甘于放弃欧洲的未来与利益,而成为美国附庸。法国相对而言比较强调欧洲独立自主,而德国则很积极的改善与俄罗斯和中国这两个意识形态上的旧敌人的关系,作为对美国的制衡。德国在诸多问题上不惜与美国抗衡,也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关系。德国首相默克尔多番表示德中、欧中关系是其未来的“重头戏”,也未有如美国一再要求般禁止华为参与其5G基建。

欧盟至今仍未禁止使用华为提供5G设备。

无论是德或法也好,都代表了美、欧之间的关系而渐渐离开了“盟友”的领域。美欧分歧说明了单态意识形态无法整合美、欧两大版块,必须要有强而有力的共利关系才能成立,印证了国际局势“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简单原则。

约400年前,欧洲大陆爆发新、旧教之间的宗教战争。法国为了维持其国内统一,最终宣布仍奉罗马正教为国教。然而,在著名枢机首席大臣黎希留(Richelieu)带领下,法国的外交政策完全不受此意识形态所影响,只以法国利益为先:不介意与新教国家如低地联邦结盟,也不排斥与同宗同派的国家如奥地利敌对。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现实外交后来甚至被称为“黎希留主义”。

今日的欧洲局势无疑亦相当于宣告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时代的终结。虽然经常评论指中、美角力是新冷战,但以美、欧的走势可以看出,即便我们称之为“新冷战”,但其内涵已与以意识形态划分阵营的美苏冷战存在着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