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种病毒源头未明 政府市民同要反思
上周五(4日),一名17岁女子初步确诊带有变种病毒,其后该名女生的妈妈及胞姊也先后确诊。目前这个群组的感染源头不明,这不仅意味著本港42日本地零源头不明纪录断缆,更令人反思本港的防疫政策,以及病毒快速变种趋势下的防疫方向。
17岁女子感染的N501Y变种病毒,属英国变种病毒“Alpha”变异病毒株。她被初步确诊为无源头后,卫生防护中心向深圳收集当地的变种病毒基因,将17岁女子感染病毒株的基因组与深圳近期的确诊个案进行比对,又与早前香港的确诊个案进行比对,最后都发现基因组不吻合。这意味著该个案或源自近一两周“走漏”的全新源头,社区或已存在尚未被发现的隐形传播链。
社区或有传播链 传播风险高
理大医疗科技及资讯学系副教授萧杰恒及其团队更发现,这名17岁患者CT值低,显示病毒量较早前的个案可能高近1,000倍,对社区传播的风险较大。
为了追踪个案,及早切断传播链,港大感染及传染病中心总监何栢良在电台节目建议当局可考虑为近三、四个星期从高风险地区抵港、并完成检疫的人士,进行回顾式追踪,同步为他们验抗体和强制病毒检测。若当中发现有人抗体呈阳性,则可再检视患者与17岁女学生家庭的病毒基因排序是否有关系。
事实上,随著病毒变异后潜伏期普遍变长,也愈来愈难检测,如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所说的“久守必失”事件难免发生。除了香港此前有几宗确诊都是检测五次以上才呈阳性,深圳龙岗区近日更有一例确诊是检测到第12次才呈阳性。因此如何革新技术和流程,将走漏损失降到最低也格外重要。
基因测序和疫苗接种或能降低损失
比如加强基因测序与疫苗接种便是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更多更快的基因测序能在走漏个案出现后更快阻截,降低损失。因此萧杰恒曾提议于机场设置小型基因测序仪器,每当有入境者的样本初步阳性,便即时做基因排序,料只需8至11小时便可得出全基因图谱,此后一旦有确诊个案便能与之前的数据对比,迅速找出传播链。
只可惜政府缺乏统筹,不仅未能在机场加设小型基因测序仪,更是令做基因测序的专家,光是取得样本就已困难重重,以至香港基因测序并不充足,未能提供足够的阻截传播链的支援。
同时,随著变异病毒愈发难测及传染性加强,疫苗接种或也变得愈发重要。一来,疫苗接种后身体能一定程度防御走漏个案,而当社会达到群体免疫时,这样的走漏个案也更难形成传播链。
然而目前香港的疫苗接种情况并不理想。截止周日(6日)凌晨,香港只有152万逾人完成第一剂接种,约110万人次完成两剂疫苗的接种。而抵抗力更弱的安老院群体,接种率则更低。英国社会工作小组的研究建议,护理院舍的员工疫苗注射率要达至80%,院友注射率要达至90%,才可以有效避免院舍疫情爆发。香港过去在第三、第四波中已有逾40名院友因感染疫情过身,逾200人感染,但目前截至5月31日,注射了一剂疫苗的院友比例只有住客只有3%(2,261人),员工亦只有约23%(9,368人)。这样的疫苗接种率下,此次确诊少女的妈妈到访大埔顺福护老院,一旦引发院舍群组后果不堪设想,而如若双方都有接种疫苗,这种不知情的潜伏期的风险就会降低不少。
随著病毒的变异以及交流开放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大方向,想要靠严防死守做到滴水不能几乎已不可能。基因测序加强阻截追踪,疫苗注射形成更强健的社区免疫力,降低走漏后的社区成本等,都将成为后疫情世代的新防疫方向。而这两方面的缺失,一个说明的是政府的统筹投入不力,一个在于市民的未有接种疫苗,为己为人的大局观,值得社会共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