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产业链“去中国化”遇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美贸易战以加上新冠疫症爆发,西方国家关注经济全球化下产业链的安全问题,美国以及一些亲美的西方国家近年试图利用各种手段减少产业链中对中国的依赖。不过,近来的两个数据反映,即使美国以国家安全等众多名目推动产业链去中国化,但成果似乎并不明显。

美国知名企业苹果公司(Apple)上周公布了其2020年的供应商名单,当中包含的公司共占苹果在原料与生产上98%的花费。《日经亚洲》于周三(2日)公布了其对此名单的统计并发现2020年名单上的中国内地公司比起两年前有增无减,更超越了台湾成为名单上最多公司所处的国家地区,继而指出即管美国发动了贸易战以及使用众多手段试图将美国产业链移离中国,但成果却明显不甚理想。而贸易战声称要将制造业带回美国,但名单上的美国公司却愈来愈少。从苹果这个例子而言,贸易战可谓达不到其目标。

苹果供应商中国公司最多

到底苹果是孤例还是反映普遍现象,略早之前的另一个数据似乎有助了解。今年1月开始,美国以中国新疆强迫劳动为口实,单方面宣布对中国制裁,禁止进口新疆出产的棉花及番茄。然而,在高调的“新疆制裁”之后,中国海关于4月底公布了今年第一季对美直接出口额达6,4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即使比没有疫情的2019年也增长46.5%。即使这当中可能包括一些企业在禁令生效前赶入口而增加了部分的出口数据,不少观察也指出,市场似乎并不太在意美国政客的政治议程,仍然遵守经济理性行事。

《日经亚洲》在有关苹果供应名单的报道中指出,产业链难以摆脱中国的原因除了因为中国公司能满足如苹果这般高的品质要求之外,归底究柢主要仍是因为其价格相当“具竞争性”。在市场法则之下,大部分公司并仍然重视价格这个市场的黄金法则。

特朗普(Donald Trump)任内欲通过贸易制裁减低美国对中逆差,到头来逆差反而不减反增,从2018年数据可以明显得知。图为2016至2020年间中美贸易额与逆差值。(黄雅慧/多维新闻)

政治难以影响产业链结构

近年美国对国内制造业流失、贸易赤字等问题的焦虑日益严重。政客将问题归咎于中国的“不合理竞争”,指斥问题是由于中国补贴产业而造成,又或是攻击中国有劳工权益问题,以“关注劳工”为名目非议中国。

不过,以美国的经济水平而言,在自然法则之下根本无法与中国进行价格竞争。经典学派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早已指出,富有国家会令其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国际间的财富差距会通过贸易慢慢收窄,因此没有国家可以永远占有更多的财富。这其实是经济学基本而浅白的道理。即使中国的经济总体量与美国已相当接近,但按人均GDP计算,美国仍然是中国的数倍以上,因此美国的制造业在理论上是没可能与中国进行价格竞争。近日,美国口罩生产商发声称难敌中国同行的竞争,公开警告指未来将有倒闭潮,正好反映了当不涉及一些高科技时,中美在制造业上存在巨大的成本效应鸿沟。

在全球化生产的趋势下,美国的经济制裁是一记自伤伤人的七伤拳。图为新疆工人在工厂劳动画面。(Reuters)

用政治手段干涉经济行为,历史上多次证明并不有效,例如日本在江户时期由于米价下跌,以米为主要收入的武士生活日子困难,有些甚至债台高筑,幕府曾经推出过一些补救措施,但由于这些措施违反了基本经济原理,最终仍然失败告终。幕府曾经推出过数次“德政令”,以行政措施强迫商户取消武士的借款,但这后来引致商户不敢再借款予武士,反倒令有需要的武士生活更困难。另外,幕府又曾推行政令规定米价防止其下跌,以为可确保武士的生活质素。不过,这最终迫使其他物品的物价出现恶性通胀,结果米价仍然追不上通胀,武士生活愈发困苦。

当然,除了行政强制措施之外,美国政府可以以补贴、关税保护主义等比较经济的手段干涉市场运作达到将产业链移离中国的目的,但却不无后果。例如,保护主义会推升通胀、补贴会加大国库支出。通胀与赤字都是美国当下最为严重的经济问题,美国能有多大空间针对中国产业链作攻防战也存在疑问。也可以说,产业链发展的关键,仍然在于经济性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