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的用意是打击官僚主义
审计署周三(28日)发表审计报告,包括批评入境处有多宗怀疑假结婚个案长期未完案,建议处方加强追查疑犯下落,处理积压个案,加强监督查核实地调查工作。令人意外的是,处方虽然在报告整体上同意审计署建议,却在报告发表当天深夜发新闻稿反驳审计署,而且言辞严厉。
审计署的衡工量值报告,主要是审查政府及公营机构在履行职务时能否具效率、效益和节省资源,审议政策有否按其目标妥善推行,以帮助提升香港公营部门的服务表现及更加问责,即是要打击官僚怠惰作风。
入境处罕有反驳审计报告
过往坊间通常通常只见政府部门大致同意和接纳审计署建议,之后就是“意见接受,态度照旧”,例如食环署自2003年起三次被批浪费公众街市舖位,至今空置情况仍是俯拾皆是,又如香港电台亦未能藉审计报告建议改善管治流弊,未有善用近年每年近十亿元公帑。只有少数范畴获鞭策部门改进,例如教育局检讨空置校舍去留,鼓励其他部门和民间团体改变用途。因此,审计署常被嘲笑是“无牙老虎”。
今次入境处发声明公开反驳,或许可见他们对审计报告的态度认真。例如审计署认为在一宗2012年11月接获的假结婚案件中,处方到涉事男子在2019年初去世前也未能联络上是不合理,应汲取经验,日后加强措施追查疑犯下落。入境处却另外发出新闻稿,强调已作跟进,又指每宗假结婚个案皆有其独特性,搜证需时,更直指审计署“不懂刑事调查”,“胡乱批评执法部门的个案处理手法”,处方对此深表遗憾。
部门制衡、政府赋权 可止官僚作风
诚然,政府部门之间时有争议,审计署的判断也不必然全对。然而,入境处本来已“整体上同意”审计报告建议,会“寻求改善日后调查怀疑假结婚个案的工作”,而且会加快处理积压个案,何以在事后才出稿推翻立场?
另外,审计报告会于立法会帐委会进行公开聆讯,而根据政府、审计署署长和帐委会的2000年的协定,为确保帐委会的工作受到尊重及不受不必要的影响,审计报告在提交立法会之后而在帐委会举行公开聆讯之前,不可公开反驳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因此,即使处方长时间调查有理据,公开反驳的做法亦未必合适。
归根结柢,审计署并非与政府部门作对,而是透过绩效和帐目审核,加强公营部门之间互相制衡。若然如入境处所指,审计署“不懂刑事调查”,不熟悉“执法部门的个案处理手法”,那么作为审计署直属上司的行政长官,更应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支援、训练甚至赋权,以助其履行职责。若监察部门乏力,市民只会眼睁睁官僚主义当道,绝非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