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岭龛场并不是一个去与留的问题
沙岭骨灰安置所计划近日备受建制派狙击,并成为周四(8日)行政长官答问会的焦点。特首林郑月娥强调安置所计划“很难推翻”,认为这不是纯粹关乎大湾区未来,也关乎香港市民民生。政府诚然有责任推展民生项目,但关键并非龛场去留,而是政府如何加强边境规划和解说,让计划平衡各方利益。
沙岭骨灰安置所包括安放逾20万个骨灰龛位的大楼,连同纪念花园、火葬场和殡仪馆。项目早在2012年供公众讨论,2013年开展勘探工作,在2017年底开始平整工程,拟于2024年完成第一阶段。
沙岭骨灰安置所近日遭热议,源自有报章引述消息,指政府将于第二季再向立法会申请拨款完成余下工程,加上内地网红拍片反对,得到不少深圳网民支持。建制派近日亦动员请愿,要求政府撤回方案。林郑月娥解释官员没有水晶球,而沙岭骨灰安置所规划至今至少十年,未能预视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争议早已出现 深圳应该理解
其实类似争议已在2015年出现,深圳居民担心景观和空气质素受损。当时港府知悉深圳方面的关注,并已修改设计,包括缩小平整规模,把火化及殡仪馆设施迁到山谷,又加入绿化元素,减少两地居民影响,事情后来渐告平息。如今争议再起,港府可以主动向深圳市政府了解其关注,解说和更新龛场动态,在对方谅解的情况下推进计划。
另外,既然距离龛场数百米距离的深圳居民也表达担忧,我们可以预期在龛场附近的香港居民也会有同样忧虑。政府要适时向香港市民解说,尤其是新界北部的居民。香港龛位一直不足,卫生官员在2010年代初面对要求增建公营龛场的声音,于文锦渡附近的沙岭本有坟场,又对附近居民和环境影响较小,兴建骨灰安置所未尝不是理性选择。
边境规划拖拉 借机加强沟通
但另一方面,事情涉及边境规划,政府应有更高的敏感度。早在2001年2月,政府已在《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提及要协调深港边界发展,探讨建立“边界城市”。不过,规划一个接一个,边境发展仍然流于纸上谈兵。例如2010年规划署公布《边境禁区土地规划研究》,建议把文锦渡发展跨境贸易物流,高科技及创意工业。及至2016年,政府在《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新界北发展初步概念》再确立文锦渡成为“北部经济带”下的物流走廊,但何时有具体建设仍然未明。多项计划悬而未决,最终出现矛盾或取舍张力的机会自然增加。
港府在回归后没有周详规划并落实边境土地发展,以致政策部门觅地建设时各有各做,结果各项目在陆续上马时才发现互不协调。龛场选址争议教训港府,土地规划应更有效率及全盘韬略。尤其是边境地区,港深早已唇齿相依,不得不考虑深圳一方意见。边境基建发展并非制造纷争,反而是合作机会,可从中促进人流、物流和意念交流,共享好处。从这角度看,沙岭龛场并非危机,反而是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