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DQ|香港走不出困局 建制派责无旁贷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泛民主派总辞后,不少建制派政客相信议会将出现改变,其中全国人大常委谭耀宗便呼吁政府及建制应珍惜时机,做一些有益市民、有益社会的事。谭耀宗身为建制阵营一份子,呼吁政府及建制派做事,固然值得肯定,只是他未必认识到,建制派本身也是妨碍香港前进的绊脚石,在某些时候甚至与民为敌。下周三(25日)特首林郑月娥将发表新一份《施政报告》,如果他们不改弦易辙,以大众福祉为依归,那么即使“时机”出现也会白白浪费,香港亦势必原地踏步。

香港正面对支柱竞争力相对下降、产业过於单一、地产霸权窒碍经济民生的深层次问题,而这又与政府欠缺“大有为”意识,以及建制派“共谋”有密切关系。回归以来的歌舞升平令人看不到香港的弊端,但随着这个城市经历反修例骚乱和疫情的双重打击,多了人谈论深层次问题,认定改革是香港的出路,这是可喜现象。然而,认识到香港要改革是一回事,但实质改革却总是寸步难行,这又不免令人扼腕。

改革难以推进,一个重要原因是既得利益势力,尤其是部份建制派人士的阻碍,他们的短视和自利大家已见识不少。例如针对地产霸权造成的民生问题,倘若建制派对此感同身受,那就应当责成政府限制地产商囤积居奇,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地产及建造界立法会议员石礼谦甚至走向极端,以维护“资本主义”为由反对一手楼空置税,明显站在社会福祉的对立面。

当然,也有不少建制派政客看到问题所在:从去年反修例运动直至最近谭耀宗受访,民建联明确支持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条例》在新界收地建屋,这在认识上是一大进步,因为他们起码承认香港是有地可用的。然而,同属民建联的梁志祥、新民党却鼓吹在桂山岛填海,变相把基层市民“发配边疆”。如果建制派能将全副精力放在责成政府大规模收地上,而不是分心推动落实“馊主意”,政府便会有更大压迫感加快收地,让基层市民更快看到曙光。

建制不应再做“应声虫”

不客气地说,假若建制派早就对自身责任有准确认识,以市民的需求为自己议政论政的初衷,香港的深层次问题肯定不会像今天那么严重。难道不是吗?建制派一直都是议会最大势力,有太多“时机”可以推动政府改革,可惜,他们甘于充当政府的“应声虫”,部份人则习惯了以“业界”利益压倒社会利益,以致本来可以从速开展的改革,一直没有开展。

今届政府任期仅余一年半,立法会任期更是不足一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决累积经年的问题自然是奢谈,但如果把握“时机”,为香港制订一张改革蓝图绝非天方夜谭。新一份《施政报告》公布在即,如果建制派和政府能在增建公屋、开征一手楼空置税、取消强积金对冲、提供全民退休保障等议题上让人看到曙光,那么“垃圾会”和“特衰正苦”自可洗脱污名。否则在民主派退出立法会后,管治联盟只是失去推诿的借口,将会完全自暴其无能于人前。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