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财政稳健才是发债的好时机?
港府公布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后,政府以财赤金额庞大为由,表明已在有限空间尽力为民纾困。尽管连同前两轮措施的开支,本港的财政储备已降回SARS时期的水平,但措施的力度和针对性属杯水车薪。政府不仅不应在纾困开支节流,反而更应把握现有本钱,发债开源,应付疫情和发展所须。
连同早前推出的防疫抗疫基金,港府在2020至21年度的预计综合赤字,已增加至逾3,000亿元,规模之大前所未见。虽然第三波疫情渐见稳定,但经济下行的余波尚未尽见,不少人欲见政府的第三轮防疫抗疫基金能精准扶助弱势,惟政府上周公布的纾困措施的力度,不但远逊前两轮,针对性亦略嫌不足。
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周日(20日)在网志解释,本港一方面可能在冬季迎来第四波疫情,另一方面国际形势亦充满不确定性,故政府“需要审慎理财,避免财政储备急速萎缩”。惟全球疫情反复、疫苗难以在短期普及化等原因,皆使全面重启经济活动遥远无期,故港府在多个行业的失业率仍在恶化时勒紧裤头,大谈审慎理财,不仅只是容让经济危机恶化,同时亦忽略本港公共财政的稳健度。
财政仍稳健 举债非不可
纵然政府以保守态度看待财赤自有其考虑,但近日亦有人提出当局可考虑发债开源,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开支。例如,自由党党魁钟国斌上周接受访问时建议,政府可借发债减轻“明日大屿”的负担;行政会议成员汤家骅亦表示,当局可参考兴建机场第三条跑道做法,为“明日大屿”计划融资。
“明日大屿”的选址不便,未必适合成为本港新商业中心,而且社会的支持声音有限,政府此刻强推实不明智。但发债的建议在原则上并非不可取。政府除了要满足本港对住宅和商业用地的殷切需求,亦要积极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即使港府的财政储备丰厚,但政府若有意投资未来,亦不妨取于未来,把握时机及早改革。
港府素来不像欧美国家般,以发债抵消沉重的公共开支,但在疫情危机中考虑发债,时机上亦未尚不可。首先,目前本港库房仍有约8千亿储备,以人均来算远优新加坡和欧美等地,而本港的国际信用评级,亦因债务极少而处于稳健水平,发债的利息成本绝不昂贵;其次则是国际游资充裕,按本港政府的信用评级,不难吸引国际投资者问津;最后,由于经济下行亦未见底,多个行业的失业率仍在上升,若政府以发债的部分资金,支付未来一笔过的纾困开支,既可回应坊间的诉求,减少经济危机发酵的机会,亦能避免库房水位持续下降,值得政府认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