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屋问题不难解决 施政报告应有作为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特首林郑月娥将在10月14日发表《施政报告》,在报告发表前,多个政党、民间组织纷纷提交建议书。不少人都察觉到,每年都有许多团体就有关问题建言,但为什么年年有建言,困局却年年加剧?回顾历史,房屋问题的出现根本不是必然,归根究柢是源于在上位者无意识和懒散。

最近有不少与住屋相关的新闻令人哭笑不得。其一是6月的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增至5.5年;其二是“居屋2020”周四(10日)开始接受申请,乐富房委会客务中心又一次人头涌涌,足见需求殷切,但曾几何时,居屋其实需求未如今殷切──相比近年中签率低至1.58%至5%,1998至2002年曾高达13%至48%。

安居是跨阶层需求,基层想要公屋,中产想要居屋。政府理应具备庶民关怀,时刻“综合施策”,避免市民为有瓦遮头而费煞思量。可惜,当邻近的深圳向新加坡学师,谋求增加人均居住面积、压低楼价之际,港府却再次欢迎“最自由经济体”的“荣誉称号”,足见它依旧对民生福祉无意识和懒散,“思想毒素”不除,庶民只得继续做自由市场竞争下的“炮灰”。政府不济,本地精英亦腹无良策,这点可从他们主张把基层市民“发配”至大屿山西南的桂山岛,以及提议在内地建立“香港城”可以得知。

+8

解决问题 不乏板斧

问题本来不必如此,事实上,港府舒缓甚至解决住屋困局的板斧不少。对于残旧的公共屋邨,政府应建立全面时间表,在积极重建之余,尽用地积比增加公屋供应,华富邨住宅单位由原先9,200个增至2.1万个,就是可仿效的先例。此外,政府亦可参考公屋联会建议,政府主动收购市建局重建项目地皮,交房委会、房协等兴建资助出售房屋,亦可将私营房屋地皮转拨市建局,兴建更多“首置上车盘”等资助项目,供应给经济条件较佳但又未必有力买私楼的市民。

政府应该做的不止于此,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决心触动既得利益势力的乳酪,特别是通过大规模收地,大量兴趣公建。在这方面,政府的表现无疑令人失望──林郑在去年《施政报报》中后知后觉地宣布引用《收回土地条例》,但其决心成疑。过去一年,当局未有全面收回172公顷的粉岭高尔夫球场,公众对它是否有魄力收回新界的闲置土地(约4000公顷),很难抱有期望。

现届政府任期已过了三年,市民完全看不到希望,这除了因为反修例运动和疫情沉重打了香港,还因政府对解决深层困局欠缺全盘规划,以致市民只能自求多福。长此下去,香港可能会在深圳变得更宜居的时候,自身的公屋平均轮候时间却持续增加,而居屋亦会继续争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