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康复者可获义诊 中医业大有所为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食物及卫生局周四(23日)宣布,当局将为新冠肺炎的康复病人,提供最多10次免费中医内科门诊服务。这显示出政府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承担和跟进,且能促进中、西医临床研究的合作。但本港中医业早被忽视多年,发展滞后,政府应该提出具体的人才规划和政策细则,避免“中医港”的假大空计划来临。

食物及卫生局公布,周五(24日)起推出“中医门诊特别诊疗服务”计划,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首半年,提供最多10次免费中医内科门诊服务。

食物及卫生局公布,周五(24日)起推出“中医门诊特别诊疗服务”计划,为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后首半年,提供最多10次免费中医内科门诊服务,以跟进康复过程,惟计划只属自愿性质,若患者有意参与计划,须在求诊前致电指定的诊所预约,才能接受免费服务。

中医辅助属自愿

虽然目前治疗新冠肺炎的主要疗法,是依赖抵抗疟疾和伊波拉病的西药,而中药则主要用于调节免疫力、减低发炎等预防措施,但亦有研究指出中药或可助病情较轻的患者缩短退热时间,并非全无治疗之效。这次港府愿在防疫政策加入中医疗程,即使纯属自愿性质,但从促进病人康复,以至临床研究来说,皆是百利而无一害。

可是,要避免中医业界再成为“钟无艳”,港府终归还要有全面的人才规划和产业政策,方能促进业界长远健康发展。尤记得在回归后,时任特首董建华在首份《施政报告》提出要打造国际中医中药中心,但宏愿最后无疾而终。其后历届政府虽提及支援中医发展,但大多都是特设、单一的政策,不仅难见产业思维,更似是见步行步。

中药港与钟无艳

现任特首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宣布将中医药纳入香港的医疗系统,并于同年5月设立中医药处及中医医院发展计划办事处,以落实如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中医医院、在18间地区层面的中医诊所提供政府资助的门诊服务、在公立医院发展中西医协作住院服务、设立五亿元专项基金促进中医药发展、成立一所由卫生署管理的中药检测中心等。可是,拨款只是扶助行业和释出善意的首步,并不等于已照顾业界所须。

尽管这些政策无疑可带来更多职位,但如香港前线中医联盟所指,本港欠的是“人才规划”。 不单在政府、医管局和社企均缺乏具临床经验的中医师,行业的执业试也未能确保中医专业水平。此外,除了港大、中大和浸大的中医毕业生,国内亦有不少毕业生到港谋出路,使至市场供过于求,薪酬不断压低,造成恶性竞争,同样难以确保行业的专业水平。

专业资格认证

更重要的是市民对中医的信心。据浸会大学的调查显示,约七成受访者认同中医治疗有效,且中药副作用较少,但对个别执业中医师的水平存有怀疑。一如去年有立法会议员曾在会议中,提及香港现时未设有中药师和中药从业员的专业资格认证制度,惟特区政府对残存多年的争议,仍一如既往地表示“须详细咨询业界和相关持份者以达至得到共识和广泛支持,才可订出有关政策的发展方向”。

因此,当局在疫情后不单要从产业角度,思考中医业的发展路向,更需要还原基本步,厘清中药师所需的资历和学术要求、工作和职权范围等,而非续以拨款了事的心态行事,以免“国粹”再沦为“中药港”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