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环海滨地将招售 香港的新地标香港人可否置喙?
港府周四(27日)公布下年度的卖地计划,其中商业用地、中环新海滨3号地皮可谓最为瞩目,面积可与同区国金二期相比,地皮估值更达920亿元,故被视为全新“地王”。然而在商业价值以外,中环海滨地段发展种种方面均涉及庞大的公众利益,政府必须确保发展不可一面倒向商业利益倾斜。
新中环新海滨商业项目位于耀星街、龙和道及民耀街一带,地皮总面逾51.6万方呎,预计可建楼面达184万方呎,实为罕见的大型商业发展项目。而且地皮面向维港海景,罕邻近现时国金中心二期及港铁香港站,市场预计地皮将为新一年卖地表中的“地王”,地皮估价为515.98亿至921.4亿元不等,每方呎楼面地价更料达2.8万至5万元。据悉不少发展商如新地已跃跃欲试,将积极研究竞投。
招售准则、过程要透明
发展局长黄伟纶表示,中环地皮为“具策略性”的商业用地,故决定以“双信封制”为项目招标,即要求发展商以独立信封分别提交设计建议书和价格建议书,政府再分别“打分”。换言之,地皮并非单纯“价高者得”,入标者的技术能力、经验、甚至项目设计等同样关键。
随经济渐趋下行,政府又预告严重财政赤字,政府若能于卖地上取得好成绩,绝对为公共财政打下一支强心针。然而,新中环海滨项目地皮、商业价值庞大,非以较简单、客观易明的价高者得的方式出售,当中会否存在利益输送自然成为公众关注。港府过往处理此类大型商业发展项目的“纪录”并不良好,诸如西九文化区发展多年来仍洗不脱“官商勾结”的嫌疑,新中环项目招售若处理不当,随时制造“西九2.0”。政府因此必须尽力提高卖地的透明度,特别是有关设计与价格比重为何、设计又以何客观标准评分等细节,宜开诚布公。
政府须为公共空间的管理把关
另外,新中环海滨商业地内的公共空间将如何设计、管理同样值得关注。根据规划大纲,中环新海滨3号地皮位于海滨地区的显要位置,其北面连接中环七号、八号码头,南面为怡和大厦、置地广场及港铁中环站等重要地标,然而政府计划在拆掉地段上通往中环码头的临时天桥,未来将发展园景行人天台,并交由竞标投得土地的私人发展商承建和管理。然而届时园景天桥的设计、开放程度等为何,将深远影响公众来往中环站至中环码头的通达度。
同样须注意的是,园景行人天台作为公共休憩空间,公众在发展商的管理下能多大程度使用此地方。发展商管理公共空间的情况一向问题不少,尤其是因为发展商虽被要求划出其发展项目中部分空间作公众用途,政府往往将其管理权全然交予发展商,才会导致发展商旗下公共空间隐蔽、偏僻、使用规则不符用家需要等问题。举例说,如未来有市民希望于园景行人天台上作街头表演,发展商会否因迁就其商场、写字楼租户的需要而禁止平台上进行表演活动?这些问题均是前车可鉴,政府实不能忽视。
当然,政府采用“双信封制”的卖地方法,理论上对发展商的规划设计要求会更高,方向固然可取,但具体上政府如何就设计把关,必须建基于公众需要,政府有需要就此咨询公众。
邮务总局去留须了断
除此之外,政府在处理项目中涉及的重置邮政总局一事仍须改善。中环新海滨3号用地分为3A及3B用地,而政府目前计划于3A预留地方,以作重置现时位于3B用地上的邮政总局。然而早年拆卸重置邮政总局于社会引起热议,政府辩称2007至2008年早已就此咨询公众,惟被公众批评当年咨询根本对清拆邮政总局只字不提,质疑发展局扭曲民意。
诚然,社会就拆卸重置邮政总局的意见亦非一面倒,支持者固然因邮局的现代简约建筑特色、及其于历史的象征价值而倡议保留,反对者则认为如此的建筑于港岛比比旨是,既不但单以建筑特色将之一一保留,更不应因此而埋没重置邮政总局能释放的商业价值。然而无论社会主流意见为何,问题症结始终在于政府未有就此进行足够的公众咨询。政府理应在卖地之前亡羊补牢,与社会一同决定邮务总局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