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委会拟抽查公屋轮候者资格 尽显治标不治本恶习
公屋轮候时间屡创新高,有消息指房委会提议于2020年第四季起,抽查公屋轮候者的入息及资产,预早筛走不合资格的申请者,并缩短其恢复申请的时限及次数。房委会过往多次以行政程序缩减轮候公屋人数和时间,惟未能成功,首次配屋时间高达平均5.4年,证明基层对公屋有“刚性需求”。政府与其挖空心思粉饰数字,更应从根本治问题,寻找地皮兴建公屋,让广大申请者早日上楼。
根据规定,公屋申请者由提交申请至签订租约当日,须符合入息及资产资格,但实际情况往往是,申请者在编配公屋单位前不久,才需接受房委会的详细资格审查会面。过去五个财政年度,约14万名申请者接受详细资格审查,2.51万宗个案被取消资格,当中1.06万宗是因为申请人没有出席会面,5,840宗的入息或资产额超标。
按现时规定,被取消申请的个案会被冻结半年;半年期满后,申请人可在随后一年半内提出“复活”,即恢复申请。在上述5,840宗超标个案中,多达5,750宗获恢复申请;再次审查资格时,当局以其过去半年的入息及资产为准。换言之,申请者即使首次超标,仍有望在二次轮候时获编配单位。
消息指,房委会认为取消资格个案为数不少,认为可以及早处理筛走,以更准确计算轮候宗数。建议包括在2020年第四季起,在轮候公屋已满两年半,而未来一年仍未达轮候配房阶段、需详细审查阶段的申请者中,随机抽查5%至10%,自行申报是否仍符合资格。此外,当局考虑规定“复活”只得一次机会,并在以下方案二择其一:冻结期维持半年,申请资格“复活”期限缩至半年;或冻结期延至一年,并于随后一年内申请“复活”。
公屋轮候时间愈来愈长,当局若想剔除无意继续申请公屋者,抽查措施尚算合理。然而,若以此试图击退申请者,以在数字上缩减公屋轮候年期,无疑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一定会弄巧成拙,加深基层生活窘迫。
第一,现时轮候公屋时间动辄四、五年,申请者可以在轮候较后时间才顾虑入息限额,新机制对申请者有多一重影响:申请者或要提早“变招”减少收入,等于压缩生活开支和储蓄能力。
第二,公屋入息限额的检讨飘忽,加入抽查机制,会令申请者无所适从。一般而言,申请者可能随通胀加薪;但另一边厢,过往五个年度,三人家庭的限额在2016/17至2018/19年度没有调整。虽然房委会在检讨年度机制时,已经考虑最低工资、薪金、通胀和开支状况,但观其幅度变化飘忽,当局仍有空间改善入息计算方法;申请者亦容易出现有时超标有时符合标准的情况,不利评估资格。
更重要的是,当局纵然想筛走不合资格申请者,即其入息或资产已超门槛、并非最需要公屋的市民,但现实是楼价早已严重脱离正常水平,而政府的资助房屋定位不当,超出限额仍有实际公屋需要的基层市民若因抽查而被剔出轮候册,便要留在残酷的私人租屋市场,忍受高租金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无法见到改善生活的曙光。
其实房委会早已祭出各项行政措施,试图压低申请人数和年期,但不少予人漠视民间疾苦之感。例如,“平均轮候时间”没有计入等候第二、三次编配单位时间,有取巧之嫌,而当局利用配额及计分制区分单身和非单身申请队伍,并且大幅限制非长者单身人士编配的次序,则没有顾及现今家庭结构转型。新建议可谓“一脉相承”。
房委会每次公布公屋轮候数字,均令政府难堪。但是,以行政手法减低表面数字,其实无助解决房屋问题。私人市场无法提供有尊严、可负担的单位,政府更有责任规管楼市及增加供应资助房屋,助市民实现安居需求。政府在修例风波后既然觉悟,决意处理房屋问题,便须直捣根源,透过收地等方法广建公营房屋,令广大有需要的市民早日上楼,而非扭尽六丑赶走有需要的申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