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暴力示威成为常态
《香港01》在报道反对《逃犯条例》修订的冲突中可能犯上各种错误,包括错误认识事态发展规律与严重性,甚至在不同阶段错误判断各种冲突个案的具体情况。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万能,也没有资源可以在所有冲突现场出现,更不可能有足够知识掌握所有情况,或者有足够智慧去认识每一件事情。我们为未能做得更好深感抱歉,希望社会和受众谅解,但当察觉到运动偏离正轨,走向危险境地,我们也要坚定地揭示问题。
在这场运动当中,一些人不甘于政府对和平示威置若罔闻,情绪变得激动,多次在和平示威后与警方发生对峙与冲突。昨天(8月31日),运动发生了重大转折,在民阵因无法取得不反对通知书而放弃游行与集会后,一些人直接选择作出暴力冲击,任何留意现场情况的人都可看到,这些冲击者的行动有组织,有预谋,甚至直接挑战与攻击警方,有着“城市游击战”的味道。这是香港的不幸,是一群激进的年轻人将“合情合理”的示威转变为暴力罪行的转折点。经此一役,香港日后的政治冲突恐怕将会常态化,冲突的暴力程度也将加剧,它已经不会回到从前。
一些人以“行街”或参与“宗教集会”的名义现身示威现场,纵使他们无意作出暴力抗争,但客观上或多或少也帮助掩饰了之后的暴力冲击。运动展开以来,不少人认为政府不回应诉求,所以示威者用激进甚至非法的行为抗争有其“合理性”。如果之前这种掩饰还说得过去,当冲突的暴力程度像昨天这样升级,就再也无法用任何理由掩饰,暴力示威者公然违法的行为,更不会因为这种牵强的“合理性”而有了合法性。
我们多次提出,就算是“和理非”亦应该有腰骨,不要随意让暴力示威者骑劫,因为这样做既对运动取得成功没有帮助,更会伤害了一群年轻人,纵容他们成为“暴力份子”。事实证明,这个变化过程或许已经完成。香港已经出现了一批精于算计、工具愈发完备,甚至可以轻松将暴力冲击“合理化”、通过舆论向社会有效传播的暴力抗争者。我们当然知道绝大部分“和理非”不会跟随这种走势,但只要有几千人被招揽到,这个社会所要承受的灾难将会是巨大的。广大的“和理非”不能再自欺欺人,目睹了过于忽视暴力的代价,也许不少“和理非”已经在忧虑,甚至开始后悔。
最近两周一个人所共见的变化是,暴力示威者用的武器愈来愈有杀伤力。在反修例冲突初期,现场根本不会见到汽油弹,后来开始有人投掷一些如同小儿科的汽油弹,如今在街头横飞的汽油弹已开始达到“国际水准”,若有人被击中,随时严重受伤,甚至死亡。大家是否在等待着看谁是第一个受害者?“暴徒”眼中的敌人想必只是警察,但“旁观者”该抚心自问这种极端情况会造成什么后果,我们又是否在不知不觉间逐步成为了“暴徒”的帮凶?
其实,大家都知道,现场的警察、记者、示威者都是受害机会最高的人。《香港01》部分同事便曾在冲突前线采访时受伤,他们甚至希望公司研究是否为前线同事提供避弹衣。在非战区工作的新闻从业员面对这种险境是悲哀的,更是一个和平时期社会的悲剧。我们担心,当暴力的边界不断延伸,暴力示威者会更加肆无忌惮,不会收手。昨天多个冲突现场发生了严重的纵火事件,虽然都是激进示威者制造的“视觉效果”,而不是直接作为攻击手段,但危险性极高。这些放火行为发生在狭窄的街道上,只要稍微有一两个人错误处理,周边的建筑物或个人都有可能因而受伤害。
最严重的情况发生在地铁。一些暴力示威者攻击旺角地铁站的控制室,又在车站内肆意破坏,后来又有人在地铁车厢内与其他市民斗殴,与警察困兽斗。试问,这是我们一直认识的香港年轻人嘛?大家或许应该冷静下来细想,当我们对“元朗黑夜”里白衣人无差别袭击深恶痛绝,那些在地铁里围着几个“阿伯”叫嚣指骂、甚至攻击的暴力示威者又是什么?试问,他们有组织地在地铁内“换衫”,企图在人群中“消失”,不是有预谋的犯罪行为吗?警察进行围捕时,是否应该因为他们不再穿着黑衣而视而不见,让他们轻松离开案发现场?警察就应该如此愚蠢和无能吗?如果他们是正当的示威者,或许应该手持示威标语,昂然步出地铁车站,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所要争取的目标,而不是“鬼祟地”想若无其事逃离现场。
香港人从不接受“免费午餐”,更不会有免费的“自助餐”,在大街上破坏完了,在地铁内破坏完了,轻松换衫离开的情况绝不理想。我们强烈谴责这种鬼祟行为,更反对这种有组织有预谋的犯罪行为,少数人兴奋一番之后,全体香港市民却要为他们埋单。
昨天上街的人已经大幅度下降,证明绝大多数市民不愿意参与任何缺乏法律支持的政治行为,这是一种对理性的回归。但不上街还不够,我们必须自我反省,究竟我们要这些年轻人最终变成什么?《香港01》一直认为必须强势要求政府改革,但并不能在过程中将年轻人纵容为“暴徒”,既因为这是我们自家的年轻人,更因为这种暴行根本不可能使改革目标达成,反而只会伤害到这些年轻人。我们有责任将“暴徒”重新改变为负责任的下一代,成为香港日后的希望,大家已经没有任何借口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