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两查私院低收费病床低使用率 证卫生署怠惰
虽然政府近年加强规管私家医院,但私家医院低收费病床使用率多年偏低,至今仍未改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及私家医院之间的资助条款含糊,加上负责监察的卫生署疏于监督,亦缺乏惩罚机制。申诉专员公署展开主动调查,合情合理。政府部门须更主动调查私院状况,确保私院取得政府优惠后,毋忘回馈社会。
申诉专员公署在本周三(10 日)宣布,主动调查圣德肋撒及荃湾港安两家私家医院两项营运不周事项。首项是两院低收费病床使用率偏低,次项是流感高峰期间公立医院转介到两院的个案甚少,在 2017/18 年度,只有 60 名病人转介,未能疏导公院人流。
此调查可说是审计署早年调查的续篇。早在 2012 年,审计署发表报告狠批包括上述两家在内的私院,忽视履行批地条款,承诺设有指定比例免费或低收费病床数目。但没有全部落实,即使备有此类病床但使用率长期偏低。履行承诺是重要的,因为私院以惠民服务,换取政府低廉地价批地。
圣德勒撒须安排最少两成资助病床,现时为 103 张。荃湾港安则没有数目规定,只须卫生署认为满意,现时提供 61 张。现时两院低收费病床的每日住院收费为 120 元,其他医院设施及药物费用为该院二等病床的同类费用的一半。
审计署报告发表后,媒体广泛报道,也震动私院界别,例如圣德肋撒在 2008 年才开始设立低收费病床,随后几年的使用率不足一半,表示该院长期不依契约。事后,该院在 2013 年 2 月增设 20 张免费老人病床。至于荃湾港安,审计署揭发卫生署一直没有收到医院汇报,事后卫生署与医院商讨如何善用 100 张低收费病床,另与商讨如何更具体订明资助细则。
几年过去,公署指出病床使用率尚有改善空间,展开主动调查。详细情况有待报告发表,然而,要使用资助病床实有难度,主要归纳以下三点:
一、资讯不清。两院列明,病人须由该院或挂单医生申请,但缺乏详细的入息资格参考,据媒体报导,有医生坦言说不知如何申请,病人亦根本未必知道医院设有资助病床。
二、只限部分病情。经济条件不是唯一筛选标准,例如圣德勒撒规定病人入住资助病房最能最多七天,而病情并非紧急。
三、部分病人担心收费始终不受控。虽然病房费有优惠,每天约数百元,但医生费、手术费等就不纳入资助范畴。即使符合经济和病类资格,病人也不会入住。
另外,医管局在 2017 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期及 2017/18 年度冬季流感高峰期,与两院协议,转介公院病人到两院,两者差价由医管局承担,减轻公院负担。不过,效果令人失望,公署透露只有 35 名及 25 名公立医院病人获转介。
早在两年前,医学界已经表达转院措施口惠不实,例如内科病人病情不稳,需要进行检查,护理程序亦较繁复,留院时间难以预计。私院未必接收,公院亦未必放行。其次,转院亦牵涉行政程序,例如提早填写出院记录。
必须重申,私家医院与政府早已订立批地契约,并有低收费或免费病床规定。卫生署是监督私院的政府部门,就须确保私院善用该服务,不能怠惰。可惜,就同一议题,署方两度被监督部门审查,佐证署方怠惰,令市民和病人失望。
署方须把握机会,加入条款务求增加私院低收费病床使用量,例如把更详细列明经济条件,增加向病人的宣传渠道,并要求私院更频密提交使用率数字及替医生费封顶。若然使用率连续数个月处于低位,署方须要求私院交代原因,并施以适当罚则。私院亦不能只足于提供资助床位,而是秉持维护民康的理念,只要力所能及,就应资助更多中下阶层病人入住。
公署必须与医管局及私家医院商讨,如何在紧急时候善用私家医院床位,减轻公立医院负荷,尤其是减省转院行政程序,探究可否适度放宽可接收的疾病类别,务求减少私院拒收的理由。倘若公院和私院两方均认为转院是弊大于利,难以持续,那公署就应要求医管局再三改善公院运作,重新订立工作优次,并增加人手,舒缓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