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说话两卷须革除 中文科改革不宜再拖
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卷一及卷二(即能力、写作能力)周一(4月1日)开考,有关“死亡之卷”的争议相信会再次发酵。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批评,中文科考核内容过于繁琐,其中聆听、说话两卷根本没有存在价值,而有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范文虽已恢复,但由于配套问题,致使教学成效不彰。我们认为当局不应再浪费时间,必须明智地衡量各卷的重要性,调整中文科评核机制。
过去30年,中文科评核机制确实令人眼花瞭乱。例如1992年实施的中国语文及文化科课程,设有实用文写作、阅读理解、文化问题、聆听理解、说话能力,以及课外阅读五项评核;中学会考方面,2007年改制后,中文科由原先只设阅讀、写作兩卷,扩充为五卷(阅讀、写作、聆听、說话、综合),尽管当局已在2016年合并聆听及综合能力卷,变成现时的四卷,但整体上仍然繁复。
课时压力大 教师难教好范文
香港人口主要是华裔,中文是本地最多人使用、最能被充分理解的语文。诚然,学生不能只懂读写,说话和聆听能力同样重要,但由于学生早已在日常生活及课堂上有充足的听说经验,因此在文凭试中评核考生的听、说能力,根本没有必要。倘若执意评核,只会进一步加剧课时不足的弊病:根据“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在高中三年课程大约2,500小时总课时当中,中文科只占310至375小时。在这种局限下,教师为了操练学生的聆听和说话技巧,相对减少对阅读、写作两卷的投入,导致资源误用。
另一方面,就着聆听、说话两卷的存废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兼顾“范文”这个因素。为了杜绝死记硬背,当局本已取消范文,想不到却造成考核内容空泛、师生无从入手的问题。有见及此,当局在2018年文凭试重设12篇范文。按照前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的说法,此举旨在“加强(学生的)语文积淀和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
要求学生研读范文,让他们了解古典文学之美,无可厚非,但去到执行层面,总是荒腔走板。对学生来说,由于阅读能力(卷一)仅占中文科比重的24%,而范文部分又只占当中的7.2%,难免被视为“鸡肋”;对老师来说,听说读写四卷加上校本评核,课程设计过于繁复,加上批改作业须花费大量时间,这些工作无可避免令他们疲于奔命。我们认为,与其任由不理想的情况延续,倒不如直接取消聆听、说话两卷,相对调高阅读卷(包括范文)的占比,师生两利。
内地台湾经验值得仿傚
一些年长人士常常慨叹,现今的香港学生除了英文不行,中文也不行,情况已去到不得不正视的地步。在相关问题上,中国内地和台湾的经验颇值得参考。内地高考语文科主要考核学生的读写能力,包括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实用类文本阅读;至于台湾,国文(即中文)虽设有“口试评量”,但其课程设置主要是范文和写作。值得留意的是,台湾当局在范文以外,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讀文学、文化名著,并要求学生撰写阅讀报告”,增进学生在文学、国学方面的知识。
还记得在2017年8月,离任在即的考评局秘书长唐创时表示,文凭试的中文科评核可以改善,如参考内地及台湾,集中考核考生的母语阅读及写作能力,又指说话和聆听可以校本评核方式替代。“01观点”记者年初曾向考评局查询研究进度,对方竟然回复说,仍未就有关议题作独立调查或研究,但政府成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正就中小学课程作整体检讨,预计今年底有初步报告。
站在功利的立场来说,中文在两岸三地是必不可少的谋生工具;站在道义的立场而言,学好中文是香港人应尽的国民责任。可惜的是,港府对中文科的态度,仍然停留在“检讨”、“研究”的地步。我们认为,教育局必须衡量各卷的重要性,调整中文科评核机制,展现应有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