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屿七宗罪 觅地发展另有法
发展局周二(3月19日)公布,“明日大屿”造价估算6,240亿元,卖地收益9,740亿元至11,430亿元,局长黄伟纶多番强调不会“掏空库房”。然而,明眼人不难看出当局的数字游戏,似乎只是在“做靓盘数”。《香港01》曾明确指出,若能释除公众疑虑,填海将是稳定及可靠的拓地良策,但是我们也多番强调,单靠填海无法解决广大市民缺乏安居之所的燃眉之急,政府应多管齐下,大刀阔斧动用增加土地的手段,包括收回地产商囤积的新界闲置农地。与此同时,政府固守在新填出的土地,建立新核心商业区,并不能解决香港中心极化所造成市民居职分离的弊端。为香港长远发展,政府应同步务实规划新界西北,发展一个新的商业中心区。
第一宗罪:低估成本
有别于过去半年的空泛讨论,发展局以2018年9月价格,估算成本为6,240亿元,可谓目前为止最有基础的成本推算。
项目 | 成本 |
交椅洲人工岛 | 2,560亿 |
欣澳填海、龙鼓滩填 海及屯门沿海发展 |
950亿 |
优先运输网络 | 2,730亿 |
总成本 | 6,240亿 |
然而,这个估算未考虑成本上涨、利息及其他超支,引来立法会议员及坊间推测,总成本可能是8,000亿甚至是10,000亿元。故此,局方若要平息社会疑虑,力证“明日大屿”不会亏本或掏空库房,应该提出成本估算的上限及下限,让立法会及社会有更清晰资料,判断项目是否值得支持。
第二宗罪:高估收益
政府多次强调,人工岛建成后可带来卖地收入,收回成本。发展局引述测量师学会的估算,提出三个可能情况:
房屋单位兴建数目 | 总卖地收益 |
78,000个单位 | 9,740亿至11,430亿 |
61,500个单位 | 8,400亿至9,830亿 |
45,000个单位 | 7,070亿至8,230亿 |
首先,纵然地政总署认同测量师学会的估算,但卖地流标近年时有听闻,反映地政总署的估算也可能会高于实际市价。加上写字楼的需求渐见饱和,现时的卖地收益估算在若干年后,会否脱离现实,这是有可能的。
再者,局长黄伟纶的发言多以“9,740亿至11,430亿元”为收入估算,予人“明日大屿可赚钱”之感。然而,政府假设人工岛最多住70万人,人口密度未免过高,加上项目随时超支,收益估算应更保守。
第三宗罪:赤字危机
综合上述两点,只要工程成本超出6,240亿元一成以上,而卖地收益低于7,070亿元这个预期下限,“明日大屿”将会亏本。
当然,最坏情况可能不会发生;即使真的亏本,政府或许亦认为值得。问题是,政府曾否衡量蚀本的危机有多大?它能够承担的最坏情况是怎样?发展局在周二抛出几个初步估算数字,就言之凿凿表示不会“掏空库房”,只怕说服力未足。
第四宗罪:羊毛出处
要落实“明日大屿”,政府先要拿出几千亿元出来兴建,后才靠卖地收入以收回成本;而卖地收入来自发展商,发展商利润则来自高楼价、高舖租,推高市民的日常消费。换言之“明日大屿”的万亿成本,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政府如同向香港人征收间接税来填海建岛。
第五宗罪:居住难题
填海建岛,不代表能够解决香港住屋问题,因为政府靠卖地来收回成本,交椅洲的居屋、绿置居及私人住宅,相信都会价值不菲,基层甚至部分中产都未必住得起。西九填海区的向海住宅成为高档私楼,油尖旺一带的旧区重建问题悬而未决,已是前车可鉴。
再者,政府的公私营房屋七三比,向来只是单位数目,而非土地面积。故此,人工岛的公营房屋可能只会密集在一小撮土地,而大部分土地卖给私人发展商,非社会大众所能共享。
第六宗罪:港铁危机
在政府的规划中,交椅洲人工岛将成为第三个商业中心区,舒缓中环及九龙东的压力。不难推断,人工岛是否交通方便,会是成败关键。在发展局周二公布的文件中,交椅洲将以铁路分别接连香港岛及欣澳,新界西部海岸亦会增建铁路。
众所周知,港铁近年接连发生不可接受的问题,包括沙中线施工违规、荃湾线列车相撞等,可见其千疮百孔。就此,政府曾否评估人工岛带来的铁路开拓需求,会否是香港目前所未能应付的?若要勉强配合政府的世纪鸿图,会否酿成另一场铁路灾难?
第七宗罪:居职分离
由“明日大屿”以至土地大辩论开始,林郑政府早已假设,新的商业中心区要接近港岛中环,以至交椅洲成为理想之选。但这个假设,是否必然成立?纵然交椅洲他朝成为新商业中心区,元朗、屯门、上水等多个新界地区的市民,都仍然要花时间、费车资通勤上班,不但社会成本莫大,亦会加重交通负荷。
故此,香港政府应该跳出固有思维,率先研究于屯门兴建全新核心商业区。原有的屯门、元朗、天水围居民已经破百万,加上洪水桥新市镇,人口只会有增无减,何必他们要每日舟车劳顿往中环或交椅洲上班?正如发展局的文件中,屯门龙鼓滩亦会填海220公顷,配合新界西岸的发展,可见屯门一带能服务的人口潜力。若研究过可行后,当局还可以扩大近岸填海规模,配合新商业中心区的发展。
香港若能将市中心的核心功能分散至狮子山以北,不但可以舒缓市区及三条过海隧道的压力,屯门西迎港珠澳大桥,北临深圳湾大桥,地理优势不下于交椅洲,同样可以迎接将来的大湾区发展。
投资基建、觅地发展,绝对值得支持。但如何选址、怎样规划,却反映出政府的能力高低。与其动用6,240亿元豪赌一场,何不将之用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