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积金行政工作繁多 高昂收费就是有理?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强积金收费贵,长期为人诟病。最近积金局主席黄友嘉撰文,强调强积金“收费有理”,指相较于零售基金,营运强积金有许多独有的行政工作,包括跟进雇主拖欠的供款或附加费、定期向规管机构呈交报告,以及审核和处理提取强积金申请等,故两者收费不可同日而语。
不过,在积金局“抱屈”的同时,市民也疑惑自己为何要支付这些费用。问题的症结,其实并不在积金局有否努力减费,而是当初政府在设计整个强积金制度时,其叠床架屋的设计,就已经注定了其收费高昂,如各界不正视问题的根本,有关强积金收费的争议仍将无日无之。

积金局虽有致力减费 惟难与业界相提并论
 
平心而论,近年积金局的确做了不少工作,令强积金基金收费下调,例如在前年推出总开支和收费约为0.95%的预设投资计划,向基金施予减价压力。黄友嘉在去年8月一篇网志则提及,基金开支比率已由2007年12月的2.10%下降至当时的1.53%,下调幅度近三成。
 
不过,对市民来说,真正在乎的还是自己的供款是否用得其所。尤其现时市场上收费低于0.3%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比比皆是,不但其提供的投资回报毫不逊色于强积金同类型基金,也能提供更多元的选择。令人不禁怀疑自己是否有必要长期支付一笔高额行政费,消耗在与投资回报无关的案牍文书流程。

强积金向来被打工仔批评回报率低及行政费高,政府期望引入俗称“懒人基金”的预设投资计划能改善问题。(资料图片)

强积金推出20年始有中央电子平台 再等20年减省成本费用?
 
事实上,在数码化相当普及的今天,之所以还有大量纸张文书工作,根据积金局调查,指虽然市民已经习惯电子化,但是雇主仍然较少使用数码平台供款。强积金受托人每年处理最少3,000万项交易程序,当中六成半仍采用纸张往来或以支票处理。
 
积金局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推出一个名为“积金易”的中央电子平台,将所有受托人管理的强积金计划系统互连互通,为成员和雇主提供一个以用家为本的中央电子平台,以无纸化形式,随时随地处理行政工作。
 
但对市民来说,可能也会生出疑惑。即这样的平台其实早在2000年强积金制度实施时,就应存在,而非在将近20年后的今天,才来研究推出。再者,即使积金局“觉今是而昨非”,想方设法亡羊补牢,但因为现时累积下来的帐户数目和使用者已十分庞大,亦增添推行的难度,市民难免等了又等。
 
黄友嘉指,预计“积金易”在2022年开始分阶段启动。而在启动后,如果在五年内能达到九成使用率,则可以在未来20年节省200多亿元行政开支。

打工仔每次转工,均会随公司转换强积金帐户,积金局正筹备“积金易”予打工仔整合。(资料图片)

强积金制度叠床架屋 才是问题关键
 
姑勿论上述平台能否顺利普及,即使按照上述时间表推行,要让其节省的费用开始惠及强积金供款人,从现在开始计算也免不了十多年时间。如果我们从强积金制度实施的2000年开始推算,更代表强积金制度需要花费三十多四十年时间才逐步让收费变得合理。但事实上,现时在海外,早已有资产管理公司推出零收费的交易所买卖基金,强积金推动减费的步伐相比市场发展,着实瞠乎其后。
 
强积金之所以赶不上市场步伐,黄友嘉已经在网志解释了原因。然而,这并不代表“收费有理”,而正正反映了强积金收费贵,背后有其结构性的问题症结,政府当初设计的强积金制度,牵及太多持份者,除了雇主、雇员,还有强积金受托人、中介人,以至监管整个流程的积金局,自然会衍生许多文书往来及合乎法规的成本。因此,从某程度上说,正正是强积金制度本身的设计方式,创造了高行政费的问题。
 
如果想从根本解决“收费贵”的问题,与其架漏牵补,不如以政府主导的公积金计划取代现行的强积金制度,才有望终结永远伴随制度而生的无穷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