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上教育.倡议(三)】自资评审从严 私立规管从宽
政府增加资助学位,不代表会抹杀自资办学的空间。私立营办高等教育,在理论上能提供多元选择,甚至发展成教育产业,绝对可取。当前的问题却是自资课程乱象丛生,认受性不足,政府必须从课程评审、院校定位等方面多管齐下,方能令自资专上教育好好发展。
【专上教育.倡议】专题
一、增加资助学位4000 有能者有书读
二、一度锐减8成 资助副学士理应复活
三、自资评审从严 私立规管从宽
自资办学有如自由市场,自负盈亏,胜负自理。但政府对学生有责任,应该保障“消费者”得到较好的选择,而非任由劣币充斥;对办学者来说,政府亦应提供合理的便利环境,既促进教育选择多元化,亦有助香港发展教育产业。所以当局有必要对症下药,理顺乱象。设立专责小组检讨自资专上教育,是值得肯定的。
目前自资专上课程面对最少三个问题。从办学者角度看,竞争有不公平之嫌;从学生角度看,课程认受性不足;从市场角度看,一旦增加资助学额,或将会有供过于求、抢学生的潜在危机。
规管繁多 宜合并处理
关于第一个问题,外界往往只知自资课程有学士、副学士、高级文凭等,却不知道原来开办的院校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资助大学旗下的院校,例如香港大学附属学院、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等;
第二类:按法例第320章《专上学院条例》注册的校院,例如珠海学院、恒生管理学院等;
第三类:按法例第279章《教育条例》注册的院校,例如香港专业进修学校、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等。
单看名字,是说不出分别的。虽然第一类和第二类多数名为“学院”,但这个名称非它们独有,例如香港艺术学院虽名为“学院”,却是第三类。
三种注册性质不只带来名目上的混乱,或多或少亦反映出政策背后的思维。法例的原意是以学历程度区分规管条例︰可颁授学士或以上程度学位的,以320章规范;只颁发副学士及高级文凭的,则以279章注册。至于第一类院校,他们依所属法定大学的条例规管,享有更大自主度。
三轨注册,却造成竞争不公。正如专责小组明确指出,279章对学校管理、校舍、收费等多方面的规管都比320章严格。至于法定大学的附属学院,不以320章或279章注册,更加可见政府当初大力推动自资课程发展之时,没有明确蓝图,没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附属学院或能分享设施和部分资源,甚至借助大学的名牌效应,这些早已为其他自资院校所抱怨。
因此,政府应该将所有自资院校,全部划归320章注册及规管。这一步既能将资助大学的自资部门完全独立出来,还其他自资院校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亦可令279章院校松绑;有鸿图大计的院校亦可以增加人手及资源,开办自资学士课程,提供明确的衔接机会,反过来令它们的副学位课程更具叫座力。
“宽进宽出”之感必须纠正
从学生角度看,课程认受性不足,这又能如何解决?正如前文多次指出,政府提出“六成大专生”的愿景,却没有提供足够资助学额,令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头栽进自资课程,自资院校自然要接收成绩欠佳的一群。最少在社会印象上,这对自资院校不是好事。
就此,政府除了应肩负更多起资助学位,更关键的一步是改变自资院校现时“宽进宽出”的方针。
高等教育普遍有两种模式,或是宽进严出,入学容易毕业难;或是严进宽出,入学竞争大但毕业容易。前者贴近普及教育的理念,让更多人有机会求进步;后者资源运用得更好,令珍贵的教育资源尽量是有能者居之。但讽刺的是,香港的自资专上却被讥为“宽进宽出”,质素没有保证。
目前按320章和279章注册的院校,其收生及毕业要求都由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把关,基本上是由院校提出建议,然后评审局确认或提出修订。然而,随意挑选几个副学位课程来说,例如某大学附属学院开办的副学士,入学要求是文凭试五科合格,或修毕基础文凭即可,没有成绩平均绩点(GPA)要求;又如某间获准开办学士课程不久的院校,其自费课程虽有GPA要求,但难度偏低,副学士毕业生GPA够2.0已可入读自资学士。
从收生人数来说,近几年副学位课程收生人数介乎28,000至32,000人,比起五科合格而未获资助学士取录的人数,还要高出6,000至9,000人,可推断自资课程取录了不少原本成绩未及五科合格,但完成了基础文凭的学生。在毕业率方面,各大院校没有公布自资副学位的数字。但参看教育局资讯平台2013至2015年的取录人数及两年后的毕业人数,可见毕业率应该达八成或以上,还未计算部分人中途辍学。宽进宽出的印象,只怕即使不中,亦不远矣。
要提高其认受性,评审局应考虑提高取录或毕业资格,最少真正做到宽进严出,或严进宽出。当然,如果自资课程提高收生门槛,有可能会与终身学习的理念背道而驰,令有心之士少了进修机会,但工作经验若能获得特别考虑,或坚持基础文凭课程广开收生之门,问题可迎刃而解。理论而言,即使副学位、学士等都收生严格,只要保持最基础一层是宽进的话,基本上仍能做到有教无类。关键只在于他们进修之时能否取得好成续,走出下一道窄门。
应鼓励自资院校追求高质
第三个问题,自资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抢学生的危机。这个问题,亦根本关系到私立大专能否真正发展。目前受政府的“人数主导”思维影响,自资院校多以广收学生为主要目标,若收生不足,很容易被评为质素不够,甚至未知有机会经营下去。但事实上,人数与质素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消费者”增加不代表自资课程一定好。特别是劣币驱逐良币、院校累斗累的环境下,过于看重收生人数只会令情况进一步恶化。
性质上,自资办学与公立大学定位截然不同,自资院校根本不应该视资助大学为假想敌。正如直资和私立中小学,自资院校要发展出自己的卖点,吸引特定的学生对象入读。相对大而全的资助大学,小型院校只要走“小而优”的特色路线,就能在市场上提供多元选择。正如城大2017年开办的自资兽医课程,即使学费昂贵,报读学生仍然超出几倍。事实上,恒生管理学院以商科为主打,珠海学院主攻传理学科,可见市场上部分营办者亦深明此道。
同样以资助大学为主体的英国,私人办学亦是走小而精的路线,针对特定范畴或行业。例如哲学家A. C. Grayling近年开办伦敦新人文学院,专攻哲学、经济、法律等人文学科,找来相熟的顶尖学者坐镇,口碑不输其他大学。
当局2015年公布的《成为私立大学的路线图》,规定升格私立大学的要求,包括学生人数最少1,500人。有意正名的恒生管理学院虽然做到,但珠海学院尚欠约600名学生,其他能够达到1,500人的院校,也只有明爱专上学院和东华学院。政府应考虑降低门槛至1,000人,让自资院校更能发展特色定位及专注课程资素,而非只顾收生、收生和收生。
拆墙松绑 有助自资发展
不但如此,自资院校在多方面都输在起跑线上,政府有必要更全面检讨现时规定,推动自资专上教育发展。仅举三点。第一,自资院校多数起步迟,业界早已要求,希望近十年成立的院校能享一笔过启动期补助金。第二,自资院校以市场导向,而市场不应过分受地理边界约束,政府应提高目前10%非本地生的门槛,扩大院校的目标对象。身兼自资高等教育联盟主席的理大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院长阮博文亦曾提出,非本地收生门槛应增加一倍至20%,与资助课程等量齐观。虽然教育局认为,目前10%收生限额尚未见尽,没有必要进一步放宽,但10%上限的存在本身足以影响自资院校的发展策略,放宽至最少20%可令他们调整部署,特别在政府增加资助学额(此为01倡议)和中学生人数减少时,可朝高质素专上产业的方向发展,放眼亚洲以至海外学生。
第三,即使升格为私立大学,它们若然没有一定的研究投资,往往很难建立口碑,毕竟高等教育界的研究和教学向来相辅相成,更直接影响大学排名。故除了增加自资院校的研究拨款外,当局更应该拆墙松绑,让资助和自资两边的研究项目能够跟随学者“过户”,增加自资院校和私立大学招揽人才的竞争力。有时院校未能高薪聘才非因付不起钱,而是制度所限,私立和资助大学如同隔山。
正如专责小组所言,资助和自资界别应可并行发展,促进整体高等教育体系的多元发展,具潜质的自资院校若能升格成为私立大学,更有望成为瞩目新星。但要真正实现这点,当局必须先改变根本思维,从评审把关、收生规定、拨款安排等多方面着墨,方能提供适合成长的土壤。
其他倡议专题︰
新界村民的父系后裔 机缘造就的世袭特权
勉强读DSE 不如读“工业中学”?
谁是“香港人”?永久性居民就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