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山竹”吹袭校舍 参与校园清理助“港孩”成长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报道指台风“山竹”导致多个校舍损毁,拔萃男书院的校园也遭受塌树和玻璃破裂,学校宣布学生复课后的第一课须参与清理校园的行动,届时校方将在早会上简介行动的具体做法,网民称赞校方安排具教育意义。坊间经常提出应从小训练学生的抗逆力,类似的活动可鼓励学生在面对风雨时,以正面的态度承担责任及积极解决困难,助个人成长。

被“山竹”破坏的拔萃男书院校园(图片来源:Diocesan Media)

近十年,社会上对“港孩”现象的讨论十分热烈,对于小童欠缺自理能力的例子并不陌生。当“港孩”长大成中学生,除了生活上的自我照顾能力不足,更可能出现自我中心、脱离社会、抗逆力偏低的问题,如欠缺耐心聆听、对社会事务不感兴趣、面对困难时过份依赖家长等。在是次台风之下,接连停课两日,学生会为此而高兴,还是担心台风对其社区及学校带来的破坏?相信校园清理行动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清理学校对中学生而言看似并非难事,但对一些从少生活在“温室”中的学生而言,或是训练独立的机会。不少学生平日过于依赖家中的外佣,连倒一杯水亦要工人姐姐帮忙,更莫说清理、打扫。有调查显示,六成二家长表示子女不会帮忙做家务,主要因家务由父母或佣人负责,部分认为是子女不够主动或是子女懒惰,另有9%的家长认为子女以学习为重,不用帮忙做家务。中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生活技能,无奈一般学校课程以追赶学术考试为主,部分家长亦未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子女的自理能力。因此,有学校借台风让学生帮忙清理校园,除了是让他们学习打扫清理的机会,更能培养学生自觉清洁环境。

+20

想深一层,中学生应要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认识自己作为社区及学校的一份子,有权利享用一些公共设施的同时,应承担义务,在愈来愈强调个体利益的社会,学生在集体中的责任经常被忽略,甚至未能设身处地为服务大众者分担。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早年指出中学生视读书为他们的责任,但对社区及社会参与的关心程度较低。台风吹袭令校园及社区设施受到破坏,学校的职工承受沉重清理负担,学生共同参与可尽其责任之余,也有助他们建立与社区的连系,参与与人互动、接触的集体工作,能让他们认识群体合作的重要。

再者,亲身参与清理工作可增加学生对风灾的认识,鼓励学生对台风为社会带来的影响有深刻的反思,补足学校课程在灾后应变教育的不足,作为学生灾害善后经验。日本经常受地震影响,其自然灾害教育受当地社会重视,并纳入了学校课程,政府在1997年已发行“学校地震防灾教育手册”,其后又制作“学校地震防灾教育指导教材”,此外,政府将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全国各地方政府、民居、学校及企业需要进行各种防灾演习,学校在防灾训练中,借由演练的过程检讨及修正,务求让学生对灾害具备正确的知识及准确的判断力,更与生命教育配合,培养学生的正面态度。反观本港学校,虽有定期火警演习,但本港学生的防灾意识及灾后处理等未获充足训练,学校的自然灾害教育较为被动,宜让学生透过现实生活发生过的灾害事件,认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及风灾后城市的真实面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

被“山竹”破坏的拔萃男书院校园(图片来源:Diocesan Media)

除了学校的清理计划,要改善“港孩”现象,长远而言还须家长配合,家长应放手让子女多作尝试及鼓励他们自行处理其日常生活所需,毕竟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应有判断的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宜从旁指导而非事事替子女完成,让他们自行感受及体验社会的事物对其成长非常重要。

总言之,认识社会及人们的生活面貌对学生个人成长有益,可让他们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意义。当然,在天气恶劣及危险的情况下,孩童应留在室内安全的地方,灾后参与清理活动须注意安全,宜量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