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人民币急贬值 无碍国际化?
自中美爆发贸易战起,人民币走向一直引来各界关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自今年3月触及高位后,因贸易战而急转直下,市场预期贸易战升温与汇率积弱将可能打击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度;然而近三个月,量度境外人民币使用度的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RGI)却从近四年的低位反弹上升,似乎与预期有所出入。美国近来在世界各地挑起贸易纠纷,也许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种助力。
渣打人民币环球指数量度香港、伦敦、新加坡、台湾等主要市场的离岸人民币应用情况,指数计算人民币存款、点心债券、跨境交易、货币交易、外地持有中国资产等几项要素,反映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该指数自2015年9月高峰(2476)以来,一直下滑。由于自2015年8月起人民币兑美元开始贬值,故有不少分析指人币汇率与国际化程度不无关系。
今年1月后,贸易战渐渐升温,市场开始预期人民币受压,4月人民币下挫之势持续,指数更一口气大跌至近4年以来的低位(1705)。不过,自5月后人民币虽然持续贬值,但指数却持续向上升,7月更一口气上升4.64%到达16个月的高位(1856),更是自2015年9月高峰以来单月最大升幅。
人民币大幅升值或贬值的月份,会促成大量离岸货币成交额,推高指数。然而,过去三个月指数上升的重要动力却来自于跨境交易。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增加,除反映各地认受人民币之外,亦可能反映了美元主导世界的情况出现改变。
美国过度使用经济制裁 助推人币应用
中国近年力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人民币结算等,某程度上都在试图动摇美元的绝对优势。当然,并不是中国希望如此,其他各国便会配合,故除了人民币本身认受性有所提高外,美国过度利用其美元优势作武器亦是美元优势褪减的原因。
在美元主导世界贸易结算的情况下,美国借着操控美元,可任意对其敌人作出经济制裁。碍于交易以美元结算,即使美国只是片面制裁,也有方法迫令他国遵守其所定的规则。经济制裁作为一种工具,的确要比真刀真枪的战争要好;利用制裁对付一些威胁世界和平的国家,即使不能谓之上策,也算是无可厚非。
不过美国如果为一己之利而胡乱利用制裁,那便难免招致其他各国不满。近月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朗核协议,对伊朗重启片面制裁,便令世界各国质疑美国举措的正当性。欧盟为此动用“阻断法令”,令美国制裁令不能在欧盟区内生效,而中国亦表示会继续向伊朗购买石油。近年俄罗斯亦受到美国相当的制裁,情况跟伊朗相似。美国肆意施行经济制裁,结果很可能迫令各国,尤其是具一定实力的大国,试图绕过美元结算,而用其他货币结算。
事实上,按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美元作为国际交易货币的普遍程度近年已有下跌趋势——美元占跨国交易的总量由2015年的47.87%下跌至2017年的41.27%;反之欧元交易则大幅增加,由2015年的29.75%,增至2017年的39.45%,与美元相差不到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世银数据亦反映美元占全世界储蓄货币的比重亦有下降趋势,最新一季(2018年第一季)只占62.48%,连续五季下跌,亦创下四年新低。
当然,美元优势不可能短期内消失,但美国长期依仗其美元霸权作经济武器,无疑为其他货币提供了抢占市场的动力。人民币国际化自2015后遭遇挫折,现在虽说再因贸易战而贬值,但却似乎未有进一步打击其地位。假如人民币能抓住这次机会,或许贸易战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