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游】景点欠创意难吸引旅客 旅游发展遇瓶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2015年后,由于实施“一周一行”政策等影响,访港旅客大减,而旅游业亦因此陷入低迷。从昨年起,旅客数字终于回升,旅游业似有复苏迹象。游客增多对经济而言固然是好事,例如主打内地旅客生意的零售店,如莎莎、六福、周大福等,近月更频出业绩佳报,股价飞升。但与此同时,大量旅客如沙丁鱼般挤涌进市区景点,除了突显了香港空间不足的问题外,亦反映了香港欠缺更多具吸引力的景点疏导游客。前日(23日),议员邵家辉在立法会问及政府有何方法分流旅客至地区时,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邱腾华便举出了不少香港新的地区景点,到底它们又是否真的吸引呢?

孙中山史迹径宣传图片。(香港旅发局Twitter)

孙中山史迹径以至“旧城中环”

邱局长回复问题时,指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具本港及国际特色的旅游产品及项目,吸引旅客到访其他地区。他更拿出“政绩”,指上月才刚更新了孙中山史迹径。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香港是革命基地,被称为国父的孙中山更曾在港大前身的“西医书院”读书。而为了记念孙中山,早于1996已设立孙中山史迹径,经多番更新后,现在的史迹径已有相当规划,从第一站香港大学起,至终点中环士丹顿街共有十六站,途径西营盘、上环、中环等旧区。游客更可以下载专门的导览app“智博行”,方便认识相关历史。

+2

除此之外,邱局长又提到“旧城中环”的项目,有助将中西区推广文化古迹旅游地区。例如PMQ圆创方(旧已婚警察宿舍)和将开放的大馆(旧中区警署),两者都是旧的历史建筑,经活化后成为兼具历史文化与艺术创意用途的项目。圆创方可容纳最多130租户,为本地设计师提供地方作工作室和商舖;而大馆则提供场地供艺术表演和展览。

发展文化旅行本来是好事,但寄望史迹径和旧城中环作为疏导旅客的方案,却带有几分滑稽和不切实际。例如史迹径穿梭于中上环老街,诸如东边街、普庆坊、荷李活道等街道本身已狭窄,而路经的景点容纳人数本身也有限,像拔萃男书室旧址等更不对外开放。又例如,大馆入场需提前注册申请入场证,对旅客而言甚为不便。试问即使有大量旅客慕名而来,这些景点又是否能容纳到他们呢?再者,这些景都都集中于香港岛,也欠缺配套,旅客最终还是会回到港岛市区等旅游旺区。

再者,以孙中山史迹径知名度而言,要吸引旅客也是相当困难。不单外地旅行团很少到访,就连香港本地旅行,也不常介绍史迹径。而导览用的“智博行”,与其他大部分政府app无异,下载人数甚少(在Google Play上显示只有约1,000个下载)。

+3

发展旅游欠新意 项目欠缺土地

以上提到的文化旅游项目,用作发展本地文娱固然是好事,但说到要吸引外地旅客则只是“小修小补”,难见成效。平情而论,香港近年并不是没有新的旅游景点,只是这些景点成效如何,观之孙中山史迹径便可见一斑。未来香港陆续有新的项目落成,包括西九文化区内戏曲中心、M+博物馆、海洋公园的水上乐园,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

更核心的问题是,对于大部分游客而言,香港只是购物天堂;故此想要他们离开市中心转往其他地区,首先要摆脱“除了购物之外一无是处”的刻板印象。要做到此,香港需要更多具创意和大胆的旅游发展项目。但要建设新的旅游项目,可供发展的土地又捉襟见肘。现时土地连满足本地住屋需求都甚为勉强,除了已有的西九和启德发展区以外,已难觅新地发展旅游项目。可以说,香港旅游业要继续发展,必须解决创意和土地这两大结构性问题。

+5

延伸阅读:
旅游发展应趋多元化 朝圣旅游值参考
垦丁前车可鉴 旅游业不能“食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