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2018.观点】文凭试应用科目乏人问津 须解两大硬伤
文凭试踏入第七届,此前考评局、课程发展议会已就考制、课程作多次检讨,惟成效仍难让人满意。当中最为人诟病,莫过于“乙类课程”应用学习科目,惟落实至今报考人数只见寸进,未能符合预期。政府常言要规划人力资源,以应对人口老化、产业升级问题,教育正正是重要一环;如果连这一环也做不好,产业政策就无从谈起。当前应解决文凭试应用科目欠缺实习机会及认受性不足,这两大硬伤。
2009年起,政府设立新高中课程,将“5+2”(五年中学两年预科)的学制改为“3+3”(三年初中三年高中),新高中课程更多元化,在选修科方面,除了传统术科,设有应用学习科目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观乎2009年由课程发展议会及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的《应用学习课程及评估指引》,课程目标分别是“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与内容”、“提供具挑战性的课程内容”、“让学生掌握及紧贴各行业范畴的知识和运作情况”。
缺实习机会 流于纸上谈兵
惟文凭试发展至今,应用学科的报考人数仍不理想。根据考评局数据, 2012年报考应用科目学生占总日校考生的比率为6.9%,到了2018年,比率只微升0.8个百分点至7.7%。尤有甚者,在应用学习科目中,较受欢迎的就只有西餐甜品,2018年的报考人数一共有679人,占应用科目的总报考人数达17%。以总报考人数来计算,36科应用学习科目的总报考人数,不过是3,948人,比起日渐式微的中史科,还要少2,002人报考,可见问题严重。
应用学习科目难以推广,源于课程设计、评分制度的不足。顾名思义,应用学习科目与其他学科的分别,在于其更重视应用层面。若要达致这目标,课程必须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但事与愿违,大部分应用科目只流于纸上谈兵,以“酒店服务营运”一科来说,其学习模式主要以讲授、模拟练习、参观为主,而没有到酒店正式工作的机会,这情况同样出现于其他应用科目。对于学生来说,与其花上180个课时在“理论学习”,倒不如在暑假到酒店当兼职,吸收工作经验。
囿于评分机制 认受性不足
评分机制、认受性的不足也是课程的硬伤。过去少有大学将应用学习科目当作选修科目计算,报考该科变相影响学生入读大学的机会。及至今年,终有四所大学将部分应用科目当作选修科目计算。然而,参与学系的总数却只有40多个。尤有甚者,学生就算获得应用学科的最高分数,也只算作文凭试的4级(最高级是5**),足见应用科目的认受性比其他学科为低。政府须进一步提升应用科目的认受性,并细化科目的评分准则。部分学术、专业并重的学科,应与其他选修科目看齐,其最高评分理应是5**,而非4级。
另一方面,现时应用学职课程主要为大专院校提供课程,政府应吸引更多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增加实习机会,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可比较的是德国的专业教育体制,当地学生在读毕初中后便分流到文化学校、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语言、数学、科学等传统科目约占课程四成,其余时间学生则在企业接受培训。学童在完成课程后,只要通过国家考检,即可获颁证书,成为技术人员,每年多达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可获转聘为受训企业的全职雇员。林郑月娥在出任政务司司长时,曾经到德国考察,并指该国教育体制“值得参考”,如今应用学职科目乏人报考,是时候反思制度的不足,寻求治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