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头山.观点】倒泥头禁之不绝 全民监测非难事 只欠政府魄力
泥头清不尽,春风吹又生,连罗湖沙岭也出现。非法倾倒泥头、垃圾,破坏农地,污染泥土水源,影响人类及生物栖息,理应受罚,政府不容退让。然而,此等行为禁之不绝,主因是政府部门缺乏合作,执法行动缓慢,加上犯事者洞悉条例漏洞,藉棕土营商谋利。民间团体和审计署、申诉专员公署等监察部门,多次建议政府修改法例和加强执法。行政部门不容疏懒,更应连结民间,全民监察土地违法使用。
异象轻易察觉 政府岂能蒙然不知
日前有报章访问罗湖居民,指有人自去年4月开始,在沙岭的农地倒泥。刚巧去年2月另有居民向城规会申请在同一地点兴建水耕种植场,被质疑先破坏后建设。规划署指该处违例发展,去年11月已发出执行恢复原状通知书,要求3个月内复原,但到本月初仍未复原,署方正考虑采取进一步行动。
“01观点”小组运用 Google Earth Pro 软件,翻查该地段的卫星图像,初步发现跟村民的观察脗合(见图辑)。此外,比对去年11月及12月的图像,在涉事地段不远处的罗湖道,另有一处绿地“被消失”,未知改动原因。一般人透过免费软件,安坐电脑也可捕捉土地用途异常,政府有资源和技术,可以频密做高空监察和更新、比对卫星图片,为何政府部门仍会走漏眼,容许不法分子倒泥。
规避法例致执法难 政府态度纵容违规
自从1983年“生发案”官司后,农地可以摆放杂物不算犯法,泥头山愈来愈普遍,既省回堆填时间和运输费用,又可以变成棕地,日后发展赚钱。即使后来政府修订规划条例,破坏土地依旧没有收敛。
近期最令人发指的案例,莫过于天水围泥头山。该土地为旧批农地,主要部份存放泥沙不算违反土地,只是随传媒关注、社运人士现场抗议后,规划署和环保署“旁敲侧击”,用《废置条例》和《空气污染管制(建造工程尘埃)规例》等法例提控,罚款了事。无奈的是,该土地业主期后移平部份“山头”及铺上植被,成为高尔夫球练习场及烧烤场,并公然向城规会申请规划许可。
审计署和申诉专员公署先后炮轰政府打击非法倾倒建筑废料不力。当中,申诉专员公署在今年二月发表调查报告,抨击环保署和规划署在天水围泥头山及以往事例各自为政,缺乏跨部门合作。环保署多年来未有制订主动巡查计划,而且鲜有在非办公时间派员巡查。规划署向违规者发出执行恢复原状通知书的时间冗长,有多宗个案长年没有处理,又不严格要求业主把土地回复原状,例如接纳在被破坏的渔塘种草,纵容违法行为。
规划署对公署查询的回应,犹如为破坏土地赚钱开绿灯。该署指就涉及改划申请的土地已进行执管行动,以及发出“恢复原状通知书”,城规会会根据土地复修后的状况考虑该项申请。即是说,政府默许“先破坏,后修补,再改划”。
卫星图像愈趋普及 官民齐手监测土地变化
对此乱象,长春社等环保团体,以及申诉专员公署也提出多项建议,严厉打击非法倒泥头,包括执法部门加强巡查,加强跨部门沟通和交流资讯,督促土地业主回复土地原状。长春社特别针对法例长年缺失,例如不少乡郊地方仍未有法定规划图则覆盖,规划署无容执法,成为非法堆填热点,值得政府参考。
另外,港府声称要迈进智慧城市,管理土地的部门,更需要善用科技,防止非法倾倒及缉捕违法者。地政总署屡次被揭职员疏懒巡查及纵容非法霸占官地,劣绩斑斑。该署在去年九月起试验以无人机拍摄图像,协助检控天水围“泥头山”占用毗邻官地。另外,环保署在2015年试验在收集建筑废物车辆使用全球卫星技术,惟要全面推行则有私隐疑虑,公署要求署方从速研究细节并落实法例修订。
其实,无人机、卫星图像拍摄技术早已普及,政府部门采用已是姗姗来迟,必须急起直追,以助打击违规行为。除着智能手机普及,免费高像素卫星图像唾手可得,政府应设立渠道,让市民容易经互联网,报告土地异常使用的个案,方便部门实地测量跟进。同时,政府应建立和公开环境基线资料数据,比对土地变化。
建筑废料必须妥善处置,不能随处丢弃,损害乡郊环境,更应禁止藉破坏土地来发展谋利。这必须靠官民合力,检讨法例和借助科技,才能制止乱象延续,还香港绿色乡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