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观点】舆情“嫉妒”综援户、支持派钱 只因政府令人绝望
今年度财政预算案经已出炉一星期,社会对其内容大感不满,批评政府不派钱的声音依然不绝,更甚者,有舆论将不满情绪转移至综援户可获额外两个月津贴,认为政府偏袒,使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特意为此撰写千字文解话。论者拿自身与朝不保夕的综援户作比较,显然是社会的悲哀,也透视出政府失职。不过,这并不代表政府理应派钱博“加分”,须知道舆论支持派钱,其实是他们对政府感到绝望。
每逢有关于“综援”或“新移民”的政策一出,便会有网民拿出十年前一家九口新移民蜗居公屋的报道,然后随意配上“适时”的字句,以示不满政府“又向”新移民综援户派福利。这次财政预算案公布综援户可获额外两个月津贴,好事之徒自然不甘后人,制图胡乱标示综援户可得的资助金额,更指“拎综援好过返工”。流言可畏,毕竟没有多少人会特意查证现行的综援金额与申请资格若何,因此,罗致光撰文释除大众对于综援制度的误解,实为可取。
事实胜于雄辩 综援制度不养懒人
须知道综援个案分为“年老”、“永久残疾”、“健康欠佳”、“单亲”、“低入收”、“失业”与“其他”七大类,市民担心综援“养懒人”,大概是针对“失业”一项而言;然而,随着政府于2003年推行“自力更生支援计划”深化措施,协助介乎15至59岁、身体健全的综援申请人寻找工作,失业综援个案百分比一直下降,由2004年的15.3%跌至2014年的7.4%,而低收入综援个案在2014年亦只占整体的3%。由此可见,所谓“综援制度养懒人”的说法,并不成立。
更甚者,综援的金额不过能为低下阶层生活带来基本保障,参考社会福利署提供的设例,一对无业夫妇连同在学子女,每月所得亦不过大约12,000元,试问拿综援是否真的优于上班?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极端排外者经常批评新移民加重福利制度负荷,但按政府数据,在2014年,居港少于七年的综援受助人数不过为19,127人,占全体受助人5%,其中失业个案又只占这19万人中的10.8%。事实胜于雄辩,极端排外者动辄拿新移民作攻击对象,发泄怒气,但其立论在数据面前显得不值一哂。论者大可以批评现行的单程证制度令香港在制订人口政策时失去主导权,但这是移民制度出现了问题,不能因之而攻击福利制度。
综援加额发放,无疑能解贫穷户一时之痛,却非长远之计,是以不能因之而称许财政预算能对症下药。另一方面,预算案宣布退税与免差饷,堪称“还富于富”,中产及以上阶层最为受惠。结果,不少“贫穷以上,中产以下”的市民大感遭受忽略,于是狠批政府不派钱,无法做到真正的“雨露均沾”,就连曾钰成也连日在报章专栏中鼓励政府派钱,甚至谓要反驳反对派钱者的“四大谬论”。
分配财富是政府责任 全民派钱实为失职
然而,《香港01》已经多番强调,政府的存在价值之一在于重新分配社会各阶层的财富,损有余而补不足,具体方法包括运用公帑,设法提高基层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改革教育制度等;“一视同仁”地向全港市民派钱,恰恰反映政府失职,没有善用税收所得,此举只能使市民享一时之快,无助于解决香港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支持派钱者的最主要论述,是认定政府不会善用盈余,因此与其任由库房水浸,不如派钱了事,至少市民能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笔天降横财。虽然《香港01》一向对派钱未敢苟同,但对于这种论述,也不得不大表同情,因为这表示市民对政府感到万分绝望。
尽管如此,在派钱与否一事上,市民要考虑的依旧只有一个本质问题,也就是政府的责任与存在意义到底何在。曾钰成指,“现在的问题,不是政府的钱应拿来派抑或用来增加服务,而是政府不用的钱,应全数存入库房,抑或拿一部分出来还给市民”,这绝对是一种转移焦点的说法,因为由始至终,问题依旧是政府应该如何用钱,假如增加服务、存入库房和派钱是三大选项,当中便只有“增加服务”是合理的做法,我们不能退而求其次,否则等同纵容政府懒政。
派钱无疑能博取一时掌声,但那只能起兴奋剂的作用,仅得短暂效果,兴奋过后仍终归于虚无,无法解决各阶层面对的困境。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原本反对派钱的人,在看过今年度的财政预算后,也改为支持派钱,可见政府是如何令人绝望。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紧记,做好财富再分配是世上任何一个政府的基本责任,以至存在意义,若果一个政府连这点也做不好,只能藉派钱堵塞人口,根本没资格谈民望、谈人心,什么“官到无求胆自高”、“守业是学问,花钱是艺术”,亦不过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