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蓝屋群获奖 保育无形的社区价值
保育?活化?不少人听到就怕。有人认为保育只是冠冕堂皇的名词,实质上是赶走旧区市民与小店,有人认为去旧迎新才是发展的王道。保育阻发展,发展杀保育,保育与发展又是否必然的二元对立?
十一月一日,“蓝屋”建筑群保育计划获颁“卓越大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奖项中最高荣誉的奖项。蓝屋群得奖的最大意义,是打破了各国社会一直对“保育”这个概念的守旧定型:原来由草根发起的保育工作可以史无前例地成功;原来社区居民的生活形态一样重要;原来保育不是大白象。保育与发展,可以同行。
外貌协会?不美更重要
蓝屋不美,作家陶杰曾经狠批蓝屋的蓝是鬼魅的蓝、僵尸般的蓝,仿如毒气室的墙壁、孤魂野鬼的集中营。蓝屋的蓝,传闻是来自九七回归前政府用水务署剩下的蓝漆随便粉饰了事,却无心插柳,讽刺地变了石水渠街的地标。蓝屋的蓝,证明成功的保育,不一定要美轮美奂的外观复修,成功的保育,是即使复修过后都看不出外观上有大分别,才算得上“整容”成功。
与之对比的,是尖沙咀的1881。香港旅发局网页对1881有着如此记载:“商场保留了数座主要古迹并加以改建,原来的水警总部主楼,变成了一所风格华丽高贵的酒店;马廐变成了餐厅;消防局则改建为高级时装店。”翻新过后的1881只是一个典型的高端消费场所,原有“水警总部”的历史氛围已被洗却,将内容换成“华丽高贵的酒店”、“餐厅”及“高级时装店”。1881活化失败,更激起群众反思何谓合格的保育。
何谓成功的保育?
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化遗产保育奖的评审准则十分值得香港借鉴。入围因素有数项,包括(一)能够扣连地方精神(二)保育技术的成就(三)受保育对象被恰当使用(四)受保育对象有利邻近环境的同时,可以延续社区的文化及历史。若按照上述准则观看香港的保育,1881所能表达的地区讯息就是“一个高端的消费场所”;蓝屋群的则是“唐楼居民的生活故事”,这正是社会对于保育的价值取向、态度和需要,经已改变。
早前01社区曾就蓝屋保育获奖访问过香港大学建筑学系建筑文物保护课程主任李浩然,他指出文化保育可以由三个角度,包括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及社会价值去衡量保育的意义。香港01认为,政府的保育方法,都把建筑的社会意义排除在外,特别是如美利楼的保育工程,旨在透过精密计算将原有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外观由中环搬至赤柱,再拼上数支由朗豪坊附近的“同昌大押”搬运过来的石柱来完成美利楼一带的景观,即美利楼的建筑价值。然而,美利楼和同昌大押也有各自的地区意义,美利楼在1982年拆卸,原址位于中环皇后像广场一带,美利楼作为英军军营,邻近前立法局大楼(现为终审法院大楼),有立法与执法的象征意义;同昌大押则是砵兰街一带社区商店林立的象征,供市民周转的平民店舖。将美利楼与同昌大押的石柱放在一起,便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区意义胡乱凑合,混淆历史、社会价值,抽空古迹意义。
蓝屋群的保育故事:与我何干?
蓝屋获奖,不论在香港还是在世界上,都对保育具有划时代意义。
其二,蓝屋群获奖证明社区价值也可以是保育的一环。“蓝屋建筑群”是由蓝屋、黄屋及橙屋组成,三屋中只有蓝屋是一级历史建筑,却连带黄屋(三级历史建筑)、橙屋(非历史建筑)一并获奖,是因为蓝屋群的社区不能拆开解读。开埠初期的湾仔不叫湾仔,而是“四环九约”中的下环,华人聚居地。而蓝屋是香港的典型唐楼,楼高三层,地下由商舖连结,而建筑群内设有不少公共空间以及楼与楼间的连接桥,代表着当时居民前舖后居的生活与社交模式,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工人阶级社区”。故此,蓝屋、黄屋、橙屋三者皆是组成蓝屋群的决要因素,不能单幢拆解。
一级历史建筑:具特别重要价值而可能的话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
二级历史建筑:具特别价值而须有选择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筑物。
三级历史建筑:具若干价值, 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筑物; 如保存并不可行则可以考虑其他方法。
历史建筑物各级别的定义(来源:古物咨询委员会)
蓝屋是一幢在地的建筑,蓝屋群代表的也是非常在地的社会价值,然而由蓝屋群获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卓越大奖”的一刻开始,蓝屋群所囊括的意义经已代表世界对保育的新思维、新取态,将社区融入古迹保育才可达至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前特首董建华上任后的首年已有提出,在发展的同时“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本身需要”,不过可持续发展一直框限在狭义的空气质素、花木丛林等等环境质素的思维上,但其实在社区保育,以至活化古迹议题同样重要,历史、建筑、社会价值是互为辩证的因素,保育的过程应将三者纳入思考,不可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