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为什么市民感受不到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政府周五(8月16日)公布今年第二季本地生产总值(GDP)修订数字为同比增长3.3%,并展望整体经济在下半年会继续增长,全年实质GDP增长预测维持在2.5%至3.5%。

另一边厢,不只坊间关注店舖结业,地产代理和建筑师业界大呻经营困难,无薪假和裁员的传闻不绝于耳。何以经济增长,市民却似乎感受不到?

正如政府所说,整体投资开支在第二季进一步上升6.0%。但原来其中的增长主要来自公营部门,同比升幅录得29.7%,私营部门的投资开支实情是跌了5.7%。在私营部门的开支之中,机器、设备及知识产权产品的跌幅扩大至同比减少21.8%,意味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已经接近2022年第一季、疫情最严峻时候的历史低位。

除了物业和资本市场下滑,令金融业、地产行业首当其冲之外,零售、旅游和饮食业同样感受到寒风肃杀。店舖在数目上可以结业十间、开张十六间,但生意是多是少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食肆收益在扣除物价变动后比起2019年少了17%,较上年同期仍要跌3.8%,当中又以酒吧(同比跌16.6%)和中式餐馆(跌6.1%)最伤。

零售业方面,销货额比起2019年跌了一成半,跟上年比也要跌一成。当中百货公司的生意同比跌了18.6%,衣物鞋履少了12.7%,珠宝钟表更是大跌23.1%。显而易见,这些都跟旅游业相关。

在今年上半年,访港旅客人次大约是2019年同期的六成。踏入7月,本港录得可观的392万访港人次,相当于恢复了七成半。虽然市民外游和旅客访港的差距在第二季一度收窄,至平均每10个外游就有6个访港人次,但7月由于暑假开始,多达875万人次市民离境,两者差距再次扩大,每10个外游只得4.5个访港人次。

旅游逆差对经济的影响,在GDP中的私人消费开支充分反映了出来。今年第二季旅客在本地市场的开支减少至390亿元,是全面恢复通关以来的最低。与此同时,市民在境外的开支增加至458亿元,创2019年后的新高。目前相当于香港人每在外地花费10元,游客只在香港消费8.5元,这是2004年至2019年间未曾出现过的现象。

坊间有意见归咎于移民潮带走了本港的经济能力,正如前一天(8月15日)政府公布截至2024年中录得净移出3万人。但比起人数,人口结构更值得留意。我们的18至65岁人口在2019年中为527.1万,现在只剩下500.9万,65岁以上却由102.1万增加至134.9万,短短五年间大升三成。不但愈来愈少人在工作的阶段,愈来愈多人是退了休的年纪,而且自2020年开始,本港人口的自然变动已经连续第四年为负数,即出生人口少于死亡人口,这对社会的消费能力以至整体经济的影响不容小觑。

看着一间又一间结业的小店,门可罗雀的启德邮轮码头,还有老头子愈来愈多的社区,市民可以怎样感受3.3%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