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DSE放榜】六个状元六个想读医 人生胜利组的入场券?
今届中学文凭试(DSE)共有六位“状元”诞生,六个状元六个都想读医,有人批判这个现象反映一众状元的思想太狭窄。但是,这些成绩优异的尖子如何计划自己的将来,根本不用外人操心。反而要思考的是,香港不但需要医生,更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只要社会发展够多元化,行行都应该能够出状元,科科都可以是“神科”,但环顾今天的香港社会,到底有没有这样的条件?
延伸阅读:【DSE放榜2017.有片】女拔超级状元冀读医 盼刘晓波获适当治疗
状元钟情医科又如何?
第六届的文凭试在周三(7月12日)放榜,共有六名考生考获七科以上5**,其中来自拔萃女书院的“超级状元”林莉雯,更考获八科5**的佳绩。这批尖子之中,六个状元有五个想读医科、一个想读牙医,这种状元升读大学“神科”,特别是钟情医科的现象,其实已成为近年的普遍现象。
有人从批判的角度,看待状元们都想读医科的现象,例如在牛津大学毕业,曾经当过律师,现在是名嘴兼补习老师的林作,就以一种尖酸刻薄的口吻,批评选择医科或法律等“神科”的尖子,是“narrow-minded嘅读书机器”,甚至粗鄙地指这些年轻学子不应“自慰式(masturbatory)”埋首狭窄的专业世界。但是,尖子读神科,又或选择读甚么科,需要外人“加把嘴”吗?
延伸阅读:【01观点‧DSE放榜】文凭试科目选择多 学生出路为何更窄?
社会发展单一是谁的问题?
事实上,“神科”这个概念,多年来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改变。例如在回归前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医师、律师、工程师和会计师并称“四师”,亦即是那些年香港的大学“神科”;至于回归初期,电脑科亦曾经是“神科”之一。只是随着香港社会发展愈趋单一,限制了年轻人的出路与事业发展,一众尖子只有挤破头也要挤进医学院、法学院等少数“神科”。因此,与其批判年轻人想法狭窄,老是要挤进“神科”,更加应该反思的是,今时今日的香港又为年轻人提供了多少选择?
就如一些执迷于标准答案,“教书”多于“教人”的教育界人士,在应付考试为主导、近乎机械式的教育方法下,怎样培养年轻人从多角度思考自己未来的能力?还是只会以其他“成功人士”的事业发展路径,作为自己的“标准答案”,将学业、事业、人生都依样划葫芦地复制过来?
延伸阅读:【DSE放榜】圣保罗男女中学诞两状元 女状元与病童相处萌从医梦
尖子读不读“神科”,是他们的自由选择,而且他们的学业成绩如此“标青”,现实上也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选项可拣,毋须外人操心。但如果香港的发展可以更加多元化,其实科科都可以是神科,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有一展所长的空间,要问的其实是师长们、家长们,以至政府的高官们,到底有这方面的认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