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缓“医生荒”治标更应治本 建立第三间医学院刻不容缓?
流感高峰期令本港公营医院压力濒临“爆煲”,相关问题再次被炒热。可惜的是,许多人却把矛头指向内地新移民,而非正视本港医护人手严重不足的事实。在整场讨论中,有人提议引入海外医生,借此舒缓人手紧张,我们认为这个方法可取,但这毕竟是短期策略。长远而言,香港应透过增加培训医疗人手,以至建立第三家医学院,达致“自给自足”。
香港医护人手不足,早就不是新闻。《01周报》社论早前引用立法会资料,指出在2008至2017年期间,纵使本港注册医生人数增加17%至14,290人,但人口对医生比例,仅由每千人1.8名轻微上升至1.9名。对比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人口对医生比例平均高达每千人3.4名的“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地区,香港的情况无疑令人汗颜。
再看看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在相关领域的发展,香港的落后更加明显。2017年,新加坡第三家医学院正式开幕(实际上已在2013年开始运作),副总理张志贤在开幕式上声言,当地三家医学院除了将会培训更多医生,还会改变培训方式,确保寿命愈来愈长的国人在身心健康的情况下迈入晚年。不难看出,当香港还在“议而不决”的时候,新加坡早已先走一步。
事实上,在人口只得580万的新加坡,当地医学院在2017年的入学人数便多达423人;反观在人口逾740万的香港,港大和中大两家医学院同期却只提供470个学额。在人口老化成为大趋势的今天,香港的医生供应显然难以应付日益增加的需求。
这并不是说,香港在医疗领域毫无作为。例如去年年中有报道指,教资会向两间大学的医学院建议,由2019学年起,每年增加60个医学士学额,预料年底前落实;另一方面,两家医学院亦加紧觅地扩建,应付学额增加后的土地需求。
倘若上述措施得以落实,相信可以舒缓本港医生人手不足的问题,情况令人欣喜。然而,香港不应就此止步──在上调学额和两家医学院扩建的同时,考虑仿效新加坡,建立第三间医学院。众所周知,由于学额相对有限,医学院“入场券”竞争激烈,致使很多有志行医的高材生望门兴叹。倘若医学界愿以更开放的心胸迎接竞争,支持香港增建一两间医学院,医生供应便可大增;而这些额外取录、本来就很优秀的高材生,亦不见得会拖低整体医生质素。
在香港建立第三家医学院的建议,不是今天突然提起的,许多有识之士早有提及,问题只是政府欠缺魄力。倘若当局决心开拓本地医科生源,培训更多人才,不单医疗人手不足的问题可获解决,香港将来甚至有条件向海外输出医生。
继续空转,还是坐言起行,全看当局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