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欢|扫除行业“黑羊”,提升香港保险业形象

撰文: 江玉欢
出版:更新:

江玉欢专栏

自2023年2月,香港与内地恢复通关以来,内地访客掀起赴港投保的又一波热潮。据保监局数据显示,经历三年疫情低谷后,2023年内地消费者赴港投保迎来强势复苏,内地访客在香港新增业务保费同比飙升27倍,达590亿港元;今年一季度,内地访客赴港购买保险保费达156亿港元,同比大增62.6%。从内地访客购买的保单类型来看,终身寿险和储蓄寿险深受内地客户青睐,显示出内地居民对于长期、稳定的保险保障的强烈需求。这波港险热潮的背后,除了受惠于疫情复苏、两地通关外,也彰显出香港保险产品在收益率及保障范围方面的吸引力。

然而,随著内地访客赴港投保的热度不断攀升,市面上隐藏于冰山之下的不合规保险销售乱象逐渐浮出水面。今年4月,保监局与廉政公署采取联合行动,重拳打击无牌销售保单、获取高额转介费、向客户提供回扣等违规行为,并拘捕一名个人经纪和一名转介人。

这次联合行动,主要瞄准无牌销售保单行为。有部分香港保险经纪公司安排及鼓励无牌转介人在内地进行香港保险推荐、销售活动。究其背后原因,一是源于高额佣金的利益驱动,某些保险经纪人或公司为提高销售额,将部分佣金支付给无牌转介人,有些大额转介费甚至超过佣金的90%;二是市场需求助长了无牌销售保单行为,香港保险代理人和经纪人不可在内地直接销售香港保险产品,不少有需求的内地客户便透过无牌转介人获取相关信息。

此次行动无疑是维护香港金融秩序的必要之举,明确界定了保险行业中一些灰色地带和具有争议性的不当做法属违法行为,对违法者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提升了阻吓力,将对整个保险行业产生强烈的警示和威慑作用,有助于维护香港保险行业秩序,树立正确的市场竞争导向,保护消费者权益。

虽然行动针对的是违法经营的“黑羊”,但不可避免会给整个保险行业带来一定影响。合法经营的保险公司,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合规成本、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将面临新的挑战。本港有30多万家中小型企业,通常依靠中小型保险公司协助其投保,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关乎整个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为了适应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完善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等,势必会增加其经营成本,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大型保险公司可能利用资金优势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从而加剧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

监管机构为维护消费者权益和行业健康发展,采取强力监管措施是十分正当和必要的。然而,凡事都有两面,当局亦要谨防严厉的执法手段可能造成的市场紧缩,抑制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政府当局应以此为契机,从根本上推动保险业的改革和转型升级,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

监管机构和保险行业相关主体应当进一步优化监管政策,为内地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渠道,以获取香港保险产品信息和投保服务,除满足内地消费者的保险需求之外,也有助于促进内地与香港保险市场的融合发展。更重要的是,政府当局要出台支持性政策,为合规经营的保险公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譬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中小型保险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增强整体竞争力。

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与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沟通协作,制定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行业自身也要加强自律管理,引导公司和保险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持合规经营,并制定更加灵活的经营策略,从而在新的市场环境中立足。未来行业的整合和洗牌势在必行,只有政企联手,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推动保险业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蜕变。

水至清则无鱼。保险行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政府在坚决打击违法行为净化市场的同时,还需在维持行业秩序与促进行业发展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以谨慎、包容、开放的方式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真正实现“水清而有鱼”。

作者江玉欢是立法会议员(选举委员会)、执业律师。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