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韵僖|AI对法律专业的反思及启示
人工智能(简称AI)在全球极速发展,生成式AI技术例如ChatGPT等,能在短短数秒间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运算,就不同行业的各大范畴找出答案,对于法律行业来说,AI可广泛使用在不同范畴上包括电子取证、法律研究、尽职调查、文档管理及预测分析等,律师事务所使用AI技术,有望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务;然而,AI在提升法律服务的生产力和效率的同时,亦存在不少缺陷,业界务必留意及提防。
2023年6月,一名美国纽约执业30年的律师Steven A. Schwartz便被AI误导,导致惹上官非、被法庭罚款惩处。事缘Schwartz在处理一宗航机纠纷案件时,使用了ChatGPT寻找类似的案例及资料,岂料ChatGPT生成的答案中,竟混入了实际上不存在的案例,其律师事务所本应有另一位律师负责复核文件,但由于他相信Schwartz,没有对文件进行详细确认,最后被案件另一方的律师揭发当中最少有6宗案例属虚构,最后两名涉事律师需接受法庭纪律聆讯,连同他们的律师行共被判罚款5000美元(折合约3.9万港元)。
法官的判词指出,科技进步下,使用可靠的人工智能协助工作,本质上并无不妥,但法庭要求律师事务所要做好把关,确保文件的准确性,而Schwartz所属的律师事务所放弃了责任,向法庭提交由ChatGPT生成的虚假案例,并在法庭对其资料提出质疑时,仍坚持他已反复向ChatGPT确认资料的真实性,罚款是为了产生威慑力,避免同样问题再次发生。
上述案例延伸出两大启示:首先,在使用AI时,要留意态度问题,应先了解所使用的AI工程生成的内容,存在什么限制,如何提防,不能过分倚赖;其次是留意AI工具可能会出现“AI幻觉”(AI Hallucination),生成的内容有可能是AI“创造”出来、疑似正确、但实际是虚假、甚至是荒谬的答案。
有鉴于AI科技出现的限制和风险,香港律师会于本年初便发表了《人工智能对法律专业的影响》立场文件,全面分析AI工具的能力、限制、风险、对法律专业的影响。文件提出AI可显著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协助律师进行文件审查等工作,让律师专注于高价值工作,同时有可能令某些岗位流失;而AI未必能够确保资料真确性,因AI会搜集在互联网上存在的所有偏见、错误、歧视,以及辱骂性和无意义的内容,令得出的资料存在偏差甚或谬误,一旦不当使用会带来严重后果。
此外,法律界在云端服务使用AI时,存在对客户资料私隐和保护敏感讯息的担忧,认为AI是用于提升法律服务提供者的增值工作,而不是取代法律服务提供者本身;而运用AI作自我代表的诉讼人,因未经正式法律训练,对当事人或司法公义未必最有利。
律师对客户来说负有受信责任,在使用AI工具时,尤其要考虑其可信性。事实上,法律服务界使用AI时面对的问题,各行各业亦同样面对,因此,建立一套全面的道德框架及法例,管理AI的开发和应用非常重要。
国家网信办联早于2023年8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促进生成式AI的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要求服务提供者使用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不得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保障个人信息、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强训练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确保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监管要求。
欧盟亦刚于今年5月21日正式通过于2021年开始草拟的“人工智能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简称“AI Act”),影响欧盟的27国集团的同时,对全球其他国家也有示范作用,法案将不用种类的AI系统分类为“高风险”和“低风险”系统,前者要求有严格的透明度、后者的要求将相对较轻,违规行为的罚款由750万欧元(折合约6400万港元)或整个营业额的1.5%至3500万欧元(折合约3亿港元),甚至到全球营业额的7%不等,具体取决于违规行为的类型。
AI技术的发展正在不断演变,有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各行各业、科研、以至教学皆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其准确性、责任、资讯保安等范畴,需要有适当的规则和指引,正当全球各国均采取不同措施应对的同时,本港当局亦正研究合适策略和对应措施,以平衡发展AI技术带来的问题及保障安全等需要。社会各阶层用家在使用AI生成的信息时,需特别关注内容的事实查核、是否存在偏见,时刻秉持怀疑精神,以人类大智慧好好地应用,确保AI技术能正向地蓬勃发展,为社会和经济创造新机遇。
作者彭韵僖律师是义务工作发展局主席、宪法和基本法推广督导委员会成员、香港律师会前会长。
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