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专访】从勇武到和理非非 光州民运前辈:不同时代不同手段

撰文: 黄家欣
出版:更新:

与韩国人对谈,不论老、中、青哪一代,三言两语总会提到去年的烛光集会,在不少人的眼中,烛光集会是1960年419学运及1980年光州民主化运动的延伸,是年轻一代再度成为民主运动中心的转捩点。前总统朴槿惠今年3月遭弹劾下台,令韩国总统大选提早于周二(9日)举行,无论何人上台,韩国的政治气氛将不再一样。
《香港01》为此专访各年代参与民运的人士,民运前辈与新一代政治参与者隔空对谈,甚有传承民主运动之火的意味。
〈韩国民主路系列一〉

世代对谈民主传承。图为柳光敏(左)、柳顺权(中)及张炳琪(右)。(吴钟坤摄)

说起韩国人示威,我们想起的必然是2005年世贸韩农,或是想2015年反朴示威中被水砲击中而昏迷、并于一年后逝世的白南基。韩国人示威的模式看来都是较勇武及激进。

和平集会 层次提升

事实上,韩国人非常相信示威的力量,因为他们用示威分别推翻了李承晚的独裁政府及全斗焕的军事政府,去年的烛光和平集会,更将韩国的示威文化进一步提升至另一个层次。《香港01》专访曾参与光州民主运动前线学生、韩国基督教学生联会总干事张炳琪,他认为烛光集会让年轻一代重新意识到撑握主权的重要性,现世代需要多元化的示威模式,不再只限于“激进”。

访问定于首尔西大门站附近有一幢大楼。西大门与当地其他著名景点标榜年轻活力、潮流不同,是悠闲又带点怀旧的区域。访问的对象张炳琪,也是位气定神闲的中年男士,多年来仍然走在社会最前线。同时受访的还有该组织大学部干事柳顺权,及经常参与组织活动的学生柳光敏。两代大学生对话,甚具意义。去年烛光集会后,即使是过往不关心政治的年青人,也开始了解政治与自己息息相关,柳光敏更指,没想到韩国也可以有这样的和平集会。

延伸阅读:有散就有聚 烛光集会延续韩国人对公义的追求

曾认为韩国不会出现 港式“雨伞革命”

“之前对政治没有太大关心,后来随联会去了台湾、香港,得知当地的太阳花学运及雨伞革命,当时只认为韩国也不会有这样的社会运动了。直至2016年烛光集会,才知道原来我们国家也可以,更发现生活上所有事情也与政治有关系。”

坐在旁边的张炳琪,参与光州民主运动时的年纪正是与现在的柳光敏相若。据他的同事称,走在最前线的张炳琪,更曾经被警察拘捕。

他回想当年参与运动的经过:“朴槿惠父亲朴正熙的政权结束后,是全斗焕的军事统治年代,是打压言论自由、非民主、反人权的一个时期。当时基督教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一起参加社会运动,主要追求民族统一、民族自主、民主解放。”

1980年5月1日,韩国光州,许多群众,大部分是学生,因为全斗焕独裁统治起义被韩国警察杀死或受伤,或被捕入狱。(VCG)

他说当时走出来抗争的最主要原因,首先是在抗争过程中有学生被警察弄死,但最后官方说出来却是该学生拍台然后突然暴毙,荒谬非常;其次要求直选,因为当时还是间接选举,全斗焕政府保持间接选举。

37年前的光州民运 民主一大进程

光州民主运动是韩国民主化一大进程,然而近年韩国年轻人对政治关心度较低,民运之火难以承传。对于年轻一代,张炳琪表示,每个时代都有不同诉求,他们那个时代认为对民主、统一、民众生存的追求,理所当然是大学生的责任。随时代改变,学生的价值都转变了,没有了理所当然为国家或人民的强烈责任感。不过透过去年开始的烛光集会,学生了解到主权原来在人民手上,而主权在手原来是很重要。

延伸阅读:学生.坦克.屠城  37年前光州民运事件 敲响韩国独裁丧钟

烛光集会相对光州民主运动相对和平,过往走在最前线,与警察抗衡的张炳琪,如何看这种和平抗争手段?“那个年代可能比较适合用相对对抗性一点的方法抗议,但现在则用烛光示威、非暴力示威去参与整个运动。”强调“按不同情况做不同的事”。

他说,学生像透过烛光集会了解原来民主那么重要,之后也要一直去问:“究竟我在这个国家是甚么样的存在?可以贡献甚么?”

民主运动 老师应发挥角色

他认为现在的运动就需要更多样化的角色,例如有些学生将来会做老师,在老师的角色上可发挥更多,有些人会参与环境运动的,会在环境正义上做更多,参与民主运动已不限于一个方法,而是更多样化,“各人要做好各人的角色和责任”。

他说:“不是说你有上街、有参与运动,那就是关心社会的人,没有上街就是不关心社会的人,不是这种二元对立的情况,即使有这种想法也不对,因为上街的人也需要旁人支持。”

〈韩国民主路系列一〉

更多韩国大选新闻及分析,请按此进入【韩国总统大选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