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散就有聚 烛光集会延续韩国人对公义的追求
有些事情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每年同一时间在同一处地方点燃起烛光,集体追求仍未能彰显的公义,这种画面香港人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韩国人为表示对总统朴槿惠的不满,连续三周走上街头,每逢周末晚更点上过万支烛光举行集会,场面似曾相识。原来当地烛光集会传统,背后是来自一宗令韩国人不能磨灭的惨案。
韩国爆出总统朴槿惠亲信崔顺实干政事件,令民怨沸腾。民众连续三个星期六,在街上举行大型烛光晚会,在光化门广场挤满民众,点起烛光。为何民众要点起烛光?原来自2002年杨州公路女学生被辗悲剧后,在韩国社运中也能看到点点烛光。
于2002年6月13日,正当民众在世界杯狂热之中,在韩国京畿道杨州郡(今杨州市)发生了一件悲剧。两名韩国女学生辛孝纯(신효순)和沈美善(심미선)正前往邻村参加同学的庆生派对,怎料在途中,被驻韩美军重达52公吨的装甲车从后方撞上两名女学生,当场被辗毙。
不过,当时事件未有被传媒广泛报道。由于当时正值世界杯,大批球迷到光化门广场及街上庆祝,世界杯的报道盖过了女学生被辗毙的事件。直至世界杯完结,女学生惨死的事件才受到重视。
网民:用烛光填满光化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教授奥邦Ronda Hauben在2007年发布一篇论文,研究两名女学生惨死的示威。当时,一名网民“AngMa”在网上写道:“一起在光化门举起一支蜡烛,一起悼念在六月的喜悦中,被遗忘的辛孝纯和沈美善。警方会否阻止我们?即使警方禁止,攻击我,我也将会在光化门。”
“AngMa”续指:“即使只有一人来到,也没有所谓,我会很高兴地打招呼,我将谈韩国的未来,让孝纯和美善可以闭目。我这星期、下星期,再下星期都会去。让我们用烛光填满光化门,用和平反映美军的暴行。”他又在不同网站发放同样的讯息。
结果在同年11月30日,有约1.5万人在花门前彻夜聚集,在韩国掀起一股反美浪潮。11月美国军事法庭判处肇事军人过失杀人罪名不成立,更加进一步激起民愤。到了12月14日,集会人数更加增至10万人。
其后,奥邦教授分析指2002年的烛光集会彰显了网民的力量,让在政治上没有话语权的人民发挥力量。
自此,“烛火”便成为南韩街头抗争集会重要的象征,市民拿着蜡烛排排坐,形成的壮观景象,韩国社运中经常看到烛光满布的情形。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