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挑战者一号》看“雅达利”兴衰史|比利玩乐园

撰文: 比利
出版:更新:

在刚结束的复活节假期,大家看过哪些电影?71岁金像导演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亲自执导的科幻电影《挑战者一号》(Ready Player One),上画后好评如潮,单是美国上映短短四天已收5300万美元,内地票房逾4亿人民币,本港首5天票房逾1500万港元。

文:比利

日版(右)其中一款电影海报主打动漫角色(网上图片)
史提芬史匹堡宝刀未老(网上图片)

这套电影改篇自2011年同名小说(作者为克莱恩Ernest Cline),成功将VR虚拟世界及未来现实世界,融合上世纪70至90年代ACG动漫电玩、音乐、文化元素,对于资深玩家来说,单是寻找充满童年回忆的“彩蛋”,看看哪些电玩、动漫角色在电影短暂现身已够精彩,而召唤高达GUNDAM、《回到未来》时光车DeLorean DMC-12比赛,更令戏院全场观众喝彩。

《挑战者一号》“彩蛋”极多(电影剧照)

考虑到部分支持“宅民党”及“GEME机因”读者,也许还未看《挑战者一号》,加上部分传媒已“剧透”哪些角色在电影登场,所以我无意多谈电影“彩蛋”,反而想谈及电影中的“第三项挑战”,也就是“雅达利”主机及相关游戏。

为求彩蛋完成挑战(电影剧照)

【以下内容会有少量剧透,若各位介绍的话,建议迟些再看本文】

.

.

.

-------分界线--------

“雅达利”主机是奢侈品

“雅达利”主机(网上图片)

对于年轻一辈玩家,可能大家未必听过“雅达利”主机;对于资深玩家(包括笔者本人),亦未必有机会接触这部经典家用机。“雅达利”家用主机由美国“雅达利”(ATARI)公司开发,备有多种型号,而坊间集中讨论的大致以1977年推出的“ATARI 2600”为主,估计全球总销量约3000万部。我相信本港较少资深玩家接触过“雅达利”,原因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家用游戏机属于昂贵的奢侈品,本港专卖游戏机的店铺不多,部分玩具店仅放几部游戏机,以收费形式供玩家试玩(收几蚊玩十分钟之类)。80年代初,玩家大致以这种方式接触“雅达利”,而不是直接买回家慢慢玩(除非家境富裕),后来任天堂推出红白机,加上SEGA MARK 3(所谓“世嘉三代”)夹攻,“雅达利”在本港市场几乎被打沉。

香港发行商最先引入任天堂“灰机”做行货(网上图片)

离题一讲,红白机在本港普及是1986年之后的事,当时香港公司引入美版FAMICOM(即“灰机”NES)做行货,加上《SUPER MARIO BROS.》大热,继而掀起任天堂家用机热潮,之后红白机磁碟机遭破解,成为读取翻版游戏的工具(配合所谓“DOCTOR”的非官方产品),令到红白机热潮更盛,这些黑历史也许有机会再跟大家谈谈。

制作人藉“彩蛋”自我宣传

《ADVENTURE》可说是业界首款ARPG(网上图片)

返回正题,在电影《挑战者一号》出现的关键游戏《ADVENTURE》,由雅达利1979年推出,被视为游戏业界首款ARPG,玩法是在迷宫内寻找宝物,避开三条恶龙,且将相关道具运到终点。以现今角度来说,《ADVENTURE》游戏画面无疑是非常简陋,所谓主角其实是一个正方形(一格点阵图),大家就是控制这个“方格”去冒险。

找到隐藏房间会显示制作人名字(网上图片)
《ADVENTURE》制作人WARREN ROBINETT(网上图片)

正如电影剧情一样,《ADVENTURE》同样可以一局爆机,但关键是寻找“彩蛋”。据说雅达利当时不希望制作人的名字在游戏内出现,免得制作人一炮而红就跳槽,因此游戏没有所谓员工名单(STAFF ROLL),事实上,这些游戏几乎是制作人宾奈特(WARREN ROBINETT)独自开发,包括设计游戏及编写程式。他想到在游戏中加设隐藏房间,只要玩家达到某条件,就可以进入房间看到“CREATED BY WARREN ROBINETT”字样。宾奈特后来在专访提到,他当时薪酬不高,而雅达利拥有相关游戏的专利,为了自我宣传而想到“彩蛋”,对玩家来说也是有趣的挑战。结果,这种“彩蛋”成为佳话,雅达利之后游戏也有加插类似元素。

雅达利冲击

“雅达利冲击”引致游戏滞销要埋垃圾场(网上图片)

在任天堂1983年推出日版红白机之前(1985年美版“灰机”才登陆北美地区),雅达利曾在美国市场大热,可惜1983年发生著名的“雅达利冲击”事件,话说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作为奢侈品的游戏机市场首当其冲。不少电子游戏滞销、“跳楼价”促销,多间游戏厂商放弃电玩业务,甚至倒闭收场。经济不景固然是主因,但雅达利游戏质素参差,部分质素极低(即所谓粪作KUSO GAME),当中以《ET外星人》成为经典例子。

《ET外星人》被视为粪作(网上图片)

话说雅达利看好电影《ET外星人》(同样是史提芬史匹堡作品),因此赶制同名游戏,且将生产量大幅增至1200万套(但当时雅达利销量仅得1000万),据说制作人仅得几个月制作《ET外星人》游戏。结果《ET外星人》电影叫好叫座,但同名游戏劣评如潮,加上出货量太多,结果大量滞销雅达利游戏,被送到美国新墨西哥州垃圾场埋掉。直到2014年,当地市议会批准加拿大一间公司,联合微软XBOX将“文物出土”,掘回这些雅达利游戏,且制成相关纪录片《ATARI GAME OVER》。

本周就此搁笔,我下周再跟大家分享热门电玩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