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临世纪最大冲掣 非出生率低及移民潮 竟然是…|June Leung
本月中香港管理专业协会(HKMA)举行了一场名为“ChatGPT 冲击教育界是危?是机?”的研讨会,出席的大学、中学、小学中外教育界人士坐满了会场。
当日几位讲者都同意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技术发展势不可挡,在老师、学生群中的应用不可禁、亦禁不来。问题来了:老师的工作会否被AI取代?如果会,我们该如何自处?
香港中大大学教育心理系侯杰泰教授指出,教师面对GPT人工智能系统的冲击所带来的压力的确并非杞人忧天,因为如果与AI斗记性、斗分析、甚至斗创意,我们也输定的!今天纵使“真人”还有优势,但不久将来耐性、细心、专业、经验等多方面GPT一定赢,甚或写教案、为学生作生涯规划、个人化教与学、秘密对谈等,GPT也24小时当值,与我们有情绪、需要休息的血肉之躯相比,GPT也不知强多少倍,加上他们会一直学习,即便是创意或感情也可以“学习”起来。
不过,目前只有约4%受访老师在每天工作中已经用上GPT,仍然有七成表示从来没有应用过GPT在教学工作上;。事实上,大部份老师均希望有相关训练,但GPT的重点特色就是不需要训练,应用的简单程度就是任何人也可以跟它对话;应用的友好程度每日都在提升。现时仍然有一点GPT系统不能替代老师,就是带领课外活动的真人互动,也就是许多中学、小学老师最不喜欢的工作。侯教授说得好:“老师最讨厌的工作竟然是他们最应该在新世代继续担任、GPT没有可能替代的工作。这不是很危险吗?”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主席、英华书院陈狄安校长也同意老师应该要用好GPT作助教的功能,同时指出当中涉及的私隐问题,例如用GPT作分析或协助撰写报告时,把学生的资料上载至系统,当中可能引起个人资料外泄的危机。不过,他以当年考评局接纳考生用计数机为例,教数学的就要教晓学生如何用好计数机;写好prompts也势必成为教与学的重要部份,大家应要拥抱这波AI潮所带来的新世纪,师生也一齐学起来。。
今时今日,老师的主要职能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技能,尤其是在新世纪生存的技能。一位地理老师不只是会世界各类地型,而是可以令他的学生即使处身陌生的地理位置,也懂利用不同的工具与技巧求生。如果一位老师或学生,地理科取得甲等成绩,而不懂分东南西北,这就反映出教育与考核制度的不足。
然而,陈狄安校长也警告,但凡免费的网上工具都必须小心提防,包括究竟平台及服务提供者与使用者上载甚么资料及数据;歪曲的价值观会不会透过这些方法渗透;普世价值观会否因此而受动摇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警惕的地方。情况犹如维基百科(Wikipedia) , 用家得以要有智慧地使用。
陈狄安校长多次试用GPT,所得的使用心得是头三稿可以不要,反复地要求重写,以及引述资料来源,之后再查看来源的真伪与可靠度。我们应引导GPT来服务学界,而不是由它们来控制我们。
笔者当日提出自己对AI的最大忧惧不安,包括GPT没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而当日Microsoft香港公共事业部总监张苑莹女士也说,其公司曾经进行实验,不断与ChatBot讨论暴力、罪行、色情的话题,结果两星期之后它变成超级邪恶,所以他们决定终止这类使用者的服务。
笔者当日在会后与主持人黄振球博士及胡志君女士讨论,大家都同意,所有使用上的技术问题很快会得到解决,但最大的问题始终是在于AI有机会引发道德、伦理与价值观上的隐忧,而这些正正就是政府与立法机关必须马上应对的问题。
【经济专栏】琪闻琪事.梁贺琪 June Leung|精英汇集团主席
作者介绍﹕八十年代末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翻译系。投身教育界超过1/4世纪。典型香港work-hard-play-hard一族。吃喝玩乐皆有要求,但不拘一格,法国菜也好、街头小吃也好;欣赏欧洲名牌,也爱土产国货;看Wuthering Heights看Netflix,亦爱《红楼梦》。性格有点分裂,但矢志不渝做教育。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