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敌通胀成本转嫁顾客 削价格优势 IKEA:或持续一、两年

撰文: 陈芷晴
出版:更新:

新冠疫情加上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环球供应链问题未解决,企业同时面对通胀升温、消费模式改变,以及营运成本上升等问题,如何应对考验管理层功力。

DFI零售集团IKEA北亚区总经理艾卓思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各种经济不明朗的因素影响之下,无可否认集团要把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估计情况将短暂维持一至两年,但加价亦是“双刃刀”,面对市场竞争,决策需比以往审慎。

供应链受压 库存量降低

疫情下宜家家居(IKEA)在港逆市扩张,于阔别油尖旺区30年后于K11 Art Mall开设占地近15,000呎的规划及订购中心,主打“可持续发展及健康生活”。DFI零售集团IKEA北亚区总经理艾卓思表示,过去两年多全球供应链持续受到打击,不论在劳动力、运输、原材料等成本均持续上涨,集团产品库存量由过去的9成9,大幅下降至近日的75%至76%。

DFI零售集团IKEA北亚区总经理艾卓思.(梁鹏威摄)

供应成本上涨 唯靠加价维持正常运作

另一方面,过去拥有的价格优势亦因通胀问题而失去。艾卓思透露,以往部分供应商会尽量以低约2%的价钱供货予集团,但现时供应商避免以低于成本出售货品,只好提高部分商品价钱,以维持正常运作。

价格优势减之外,在“新常态”下集团亦不得不将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艾卓思未有透露实际的加幅,但承认调整价格的频率比往日多,为将影响减到最少,宜家家居现时已不会再派发产品目录予顾客参考,以减低印刷成本,令价格调整幅度可更为弹性。

不过他相信,成本转嫁予消费者的情况只会维持约一至两年;租金方面,IKEA也曾尝试与业主交涉,部分分店成功争取租金宽减,未来亦会继续扩充业务。

惟加价可说是“双刃刀”,虽然一方面可解决成本上升问题,但另一方面却有机会令消费者流失。近年网购盛行,消费者更易接触到其他内地及海外品牌,对价格亦会更加敏感。艾卓思指零售市场多变,集团亦考虑到加价或会流失部分客人,所以会在定价方面更为谨慎,尽量以既高于成本而客人又能接受的价格出售货品;又表示IKEA有发展网购,开始成为营收主要来源之一。

至于第二轮消费券已经于8月初发放,艾卓思相信在消费气氛带动之下,同时会带动IKEA的营业额上升,不过他亦提到,消费券的刺激作用会慢慢消退,相信要待防疫措施放宽后,游客重返香港零售业才有望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