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抢地】拥近亿方呎农地 “本地姜”挟3大优势向癫标说不
近一年中资来港“抢地”已成为新常态,尤其是中小型内地发展商,为夺得靓地,表现甚为进取,例如合景泰富(1813)与龙光地产(3380)于2月中联手以逾168亿元投得鸭脷洲临海地皮;相隔不足一周,中资再下一城,路劲基建﹙1098)及平安不动产合组的财团,夺得黄竹坑站第一期住宅发展项目,料出价连补地价成本约100亿元。
反之,过去一年本港发展商在投标多幅优质地皮“瞠乎其后”,只能“隔岸观火”。新地(0016)主席郭炳联早前于业绩会上毫不违言︰“等𠮶啲癫标中晒先啦!”而嘉华(0173)主席吕志和亦指,“佢哋(中资)肯咁样去博,有一日佢会唔会坐艇呢?真系唔知喇!”
仲量联行数据亦显示,香地七大发展商投得的政府住宅地皮,由2012年占整体推出的住宅地皮45%,下跌至2016年22%。不过,“本地姜”绝非省油的灯,四大发展商无论在土储、财政状况、卖地以外收益3方面都处于历史绝佳水平,毋须要争一日之长短,绝对有能力“笑到最后”!
优势一、四大“本地姜”土储逾1.83亿平方呎
据《香港01》统计,本港四大地产商长地(1113)、新地、新世界(0017)及恒地(0012)目前在港拥有1.83亿平方呎的土地储备及待改划农地。
如果单计三大发展商新地、恒地及新世界,便坐拥9,276万平方呎农地,当中恒地持有的农地最多,达4,520万平方呎,为本港拥有最多新界土地之发展商;而新地及新世界分别持有逾3,000万平方呎及约1,756万平方呎农地储备。
除了农地之外,四大发展商多年在香港积存的土地储备,亦不容小觑。其中新地的土地储备最多,达到4,930万平方呎,当中有2,090万平方呎是发展中物业!难怪主席郭炳联可以稍稍“叹慢板”,毫不讳言“等𠮶啲癫标中晒先啦!”至于排行第二的恒地,以自占楼面面积计算,土地储备达2,430万呎,并购入8成以上全部权益的“市区旧楼重建”项目达45个,项目自占总楼面面积有390万平方呎,相当于约5块鸭脷洲“地王”的总楼面面积。
仲量联行资本市场部区域董事莫凯杰认为指某程度上,本港大型发展商都是中资高价来港投地的受惠者,因为他们坐拥巨大的土地储备和物业都会因地价升而升值,而早前启德嘉汇和启德一号便是受惠例子。“启德一号二期已经卖得比一期贵,上升的原因就是因为海航在旁边高价买地,当旁边的面粉都咁贵,面包自然都贵了。”
优势二︰财政状况十分健康
另一个本港地产商不急于“抢地”的原因是他们的盈利及财政能力均处于极健康的水平。莫凯杰认为,本地大型发展商不会出太高价投地,因为他们未必希望将自己本身的利润率降下来,“已经看到很多大型发展商在推售新盘时更惜售,求价多过求量,因为反正将单位套现后,多出的钱都难以投到地。”以新地2016年全年业绩及恒基2016年中期业绩为例,两间公司的本港物业销售经营利润率高达26.5%及29.9%。
况且,经过十多年楼市上升的“收成期”,本地发展商负债水平维持在十分之低的水平,未有太大资金压力。其中长地的负债净额与总资本净额比率约为2.5%,新地净负债比率为8.8%,恒地则为 14.5%,只有新世界占比较高,债务净额与权益比率为34.4%。反观,投得鸭脷洲“地王”的龙光地产及合景泰富,净负债比率分别为74.6%及65.4%。
资金压力不大,令发展商有条件静观其变。新世界执行副主席兼总经理郑志刚日前于业绩会便称,每间公司对地价的看法都不同,最重要是视乎公司在项目上能否创造价值, 而公司只会视乎地皮位置、市场需求及价钱等,才决定是否进取投地。长实地产(1113)执行董事赵国雄亦称,地价上升带动楼价上升,令净利润率提高“以前每年需要卖出3,000多伙才够数,但是现正卖2,000多伙已经够晒数!”他又补充,长地土地储备足够未来数年使用,故不太担心。
优势三︰卖地以外的稳定收入
最后,本地发展商并非单靠物业销售支撑整个收入,四大发展商不乏酒店、基建、零售、百货、通讯等多元化投资回报,其中租金收入亦为其进账不少。新地2015年全年总租金收入同比上升7%,逾210亿元,净租金收入已达到164.81亿元,几乎等于鸭脷洲“地王”的地价。
至于新世界2015年整体收入,有逾52%、超过310亿元是来自租金、酒店、百货及基建的收入,明显将物业收入比例降低于一半。至于恒地,截至2016年6月30日的中期业绩,半年总收入逾97亿元,其中租金收入、酒店、百货及其他收入占整体约4成,达38.39亿元,可见并非单靠卖楼支撑大局。
可见,就算卖地市场出现“港资缩,中资进”的情况,在3大优势支撑下,大型地产商的地位仍然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