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算案】财爷掟20亿谷再工业化 学者倡“前研后产”模式

撰文: 黄捷
出版:更新:

服务业撑起经济的香港,近日吹起一股“工业风”!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香港大力发展创新及科技事业,指有助加快“再工业化”后,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今日于《财政预算案》中表示,计划向创新及科技基金注资20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而去年的《施政报告》亦提出向科技园公司增拨20亿元,在工业邨兴建先进制造业所需的专项设施,以配合更多生产商在香港从事生产。

有学者支持政府举措,并建议香港应发展“前研后产”模式,或走OBM﹙原始品牌制造﹚,或将上游科研产业化的路线,谋求突破。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计划向创科基金注资20亿元推行“再工业化资助计划”。﹙资料图片﹚

提倡“再工业化”  助改善经济结构

翻查资料,早于2015年,特区政府已提出“再工业化”,希望利用创新科技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以及协助企业升级转型,推动经济增长兼创造职位。 

至于何谓“再工业化”?陈茂波去年在网志中指出,“再工业化”政策理念包括透过创新科技,结合工业技术和研发成果,协助传统工业升级转型、提高品质和效率。他于今次的预算案中明言,感受到香港在推动研发成果商品化和技术转移,以带动产业发展及再工业化方面,例如先进物料、纳米科技、微电子等范畴,极具潜力,又形容这些发展实体高端生产的措施,有助改善经济结构,减少对服务业的依赖。

学者指出,本港最大优势是拥有一流大学,科研力量较强。﹙资料图片﹚

黄锦辉︰应走“前研后产”模式

不过,本港要减少对服务业的依赖,似乎有一大段路要走,事关随着经济结构转变,制造业对经济贡献的比重,已进一步下降至2017年的1.1%。不少分析认为,香港“再工业化”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依托大湾区制造业体系的支撑,在先进制造中寻求香港机会。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教授同意道,香港“再工业化”之路,应该走“前研后产”模式,或是OBM﹙原始品牌制造﹚,或是将上游科研产业化,“一部iPhone,苹果公司占去大部份利润,下游生产商最终利润占比极少,香港人力及土地成本高昂,所以只能走苹果公司那样的发展模式,将下游生产交给东莞等地。”

黄锦辉续称道,本港最大优势是拥有一流大学,科研力量较强,“世界大学排名60强,香港有4间大学上榜,大湾区其他城市未有大学上榜,因此香港应该做多一点基础研究或概念,交由内地量产。”

港府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料可加快香港的高端产业的发展。﹙路透社﹚

做多一些应用场景​

他同时建议,政府应做多一些应用场景,“以智慧城市为例,当中涉及不少科技,例如物联网、5G等,微电子涉及芯片研发,纳米科技又可用于过滤水质,都与智慧城市有关。”

黄锦辉认为,香港在创新科技产业上,受惠政府鼓励,商界过去已大力投资,规模“膨涨”得好大,但问题是人才未配合,造成“鸿沟”,“问题不是无钱,而是吸不到人才,有了平台后,如何吸引汽车过来?我见到政府近年已大力投放资源,但人才培养,须时5至6年。”

最后,他认为再工业化与创新科技息息相关,服务业虽然占本港经济最大比重,但本港仍然须要发展再工业化,一来创新科技涉及不少知识产权,如果完全“外包”由他人生产,将出现侵权等问题;二来,香港仍有不少具资本及经验的厂商,他们仍然想投身工业,但北上条件已“不就他们”,如果不开拓高端产业,继续做传统行业将“无钱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