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拨40亿搞“再工业化” 单一产业结构问题就能解决?
特首林郑月娥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尘埃落定,政府建议拨款40亿元大搞“再工业化”,包括成立“再工业化资助计划”及改建工业大楼,以加速本港再工业化进程。此前她亦在9月2日大埔环保纱厂的开幕式上表示,这是50年以来再次有环保纱厂回归香港,对本港推动再工业化属一大鼓舞。在现今这个极度缺乏工业体系支撑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再工业化是否“白纸画新图”?香港能否借助再工业化这股“东风”,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香港制造”重新走向世界?
面对产业结构单一和实体经济空心化的问题,许多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策略,力图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复苏。美国的再工业化策略旨在培育实体经济,引导制造业回流,同时促进国内就业环境,度过金融危机。欧洲国家的再工业化策略则着重研发创新,特别是在能源环保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此同时,全球正兴起以互联网等新一代资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工业新世代”,制造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有人誉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
香港顺应世界潮流,将再工业化视为“潜力股”。政府在2015年11月成立创新及科技局,目标之一便是推动再工业化,协助企业升级转型为高增值产业,以图改变香港经济过度依赖金融、地产的局面。2016 年初发表的《施政报告》亦指出,“再工业化有潜力成为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用智能化 打造高端制造业
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曾在工业家论坛上表示,再工业化的目的是建立高增值的制造产业。这些高端制造业懂得利用物联网、云端运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行智慧生产,并且不占太多空间。他强调,再工业化并非要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带回香港,亦不一定是发展全新产业,而是在现有产业上加入创新科技元素,提高商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龙达纺织公司与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共同开发的“把旧混纺衣物升级再造的工业系统”是本港再工业化的范例。这个系统采用智慧化生产管理, 利用机械处理、高温高压、生物处理等方法将旧衣物重制成新纺纱。其中,颜色分类系统运用先进的视觉演算法把衣服分类,并由机械手臂协助工作,这程式可减少染色和加工工序,简化后续的纺织工序;此外,智慧存放系统能有效存取布料,结合下游生产线指令进行生产,使整个过程自动化。经过循环系统,这些旧混纺衣物能被再造成优质纤维,再造的纱线可以重新投入纺织生产,而且由于物料来自本地,供应链缩短,产品可以快速推出市场。
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行政总裁葛仪文称:“再工业化时代的生产模式需要高科技和高增值,强调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更灵活及有智慧,而且更有效率。”他表示,环保纱厂目前共有六个研究员和工程师,一天可处理大约三吨旧衣物,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十倍的人手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所需费用也比购置机器的成本高。
在大埔设立的自动化环保纱厂是利用机械处理、高温高压、生物处理等方法将旧衣重制成新纺纱,而位处荃湾的G2G(Garment to Garment,服装循环回收再造系统)厂则用全自动“机器手”和无人驾驶的小车替代工人,再配合3D针织技术,最快四小时内制作出“新衣”,既环保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吸引高智能港企将生产线迁回香港,港府于2006年斥资逾20亿元成立五所香港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致力推动制造过程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成果创新,并且积极推动研发成果的应用。例如上述的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与香港体育学院合作,多次为香港赛艇队设计高性能制服,出战亚运会和奥运会;以及配合全球定位追踪应用程式的防风外套,协助长者中心的员工更有效率地照顾长者。
此外,汽车零部件研究及发展中心开发的电动车便携式充电器套件大大减低了安装及维修相关装置的成本。再者,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开发了一种经纳米技术改良的水泥基防水涂层,可直接应用于潮湿的表面,且不影响混凝土表面的黏合强度。这些例子表明创新科技能为传统行业升级增值、提高产能,还可以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葛仪文指出,“一个健康的经济体系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平衡发展的经济体系才能让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他表示,香港再工业化应朝着高增值、低污染的产业方向发展,推动智慧及绿色制造,并强化“香港制造”的优质品牌,创造惠及社会各阶层的就业机会。
香港的制造业发展盛极一时,“香港制造”的信誉和品质闻名世界,如长沙湾的成衣时装业、红磡的珠宝玉石业、葵涌的电子产品业、黄竹坑的家具业、观塘的玩具礼品业等。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大量工厂北移,“香港制造”的品牌随之没落,香港蜕变成国际金融中心,社会的经济结构和就业人口也由此改变,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演变成支撑香港经济命脉的“四大支柱”。
用“后发优势” 塑光辉岁月
根据政府统计处的数据,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所占比率从1980年的23.8%下降至2017年的1.1%,服务业占比则增至92%以上,约85.3%的就业人口从事服务业(下表)。趋向单一的产业结构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楼价、租金高企、结构性失业和贫富悬殊等等。
如今的香港既无土地空间、也没有蓝领工人,回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代是不可能了。然而,今天的香港是否能运用既有优势,诸如广阔的国际市场、优越的生产管理模式、稳健的金融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等,加以新的研发增值,再创辉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承托。香港紧靠珠三角和东南亚这样的世界级工厂,拥有全球采购及销售网络以及庞大的内地市场,这些无疑都是再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另外,鉴于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在2003年签署的CEPA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香港的产品输入内地可以享有零关税优惠。相比内地进口外国材料所需的关税额,节省的费用可大致弥补两地劳动力成本的差距。
其次,香港完善的资讯科技建设及强大的服务业为发展网上平台与售后服务提供竞争优势;如能结合“香港制造”的品牌效应,可为香港再工业化发展带来优势。例如,本港的生物科技较内地成熟,一些广为熟识的中成药及食品的生产商会选择在香港制造高档次产品。
香港中文大学创新科技中心主任黄锦辉表示,如果说香港的传统制造业是 “前铺后厂”模式,现在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前研后发”模式,香港负责上游研发,向北走,辐射全国,带动内需;向外走,走向世界,发展外向型经济。他举例,河套地区位处深港两地边界,香港政府可以运用这地缘关系,充分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的优势。香港企业可在区内推行“原厂品牌制造商”(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简称OBM)的模式。港商在河套区研发创新产品,透过香港法律保护产品的知识产权,然后把产品转移至内地城市量产,最后经香港推出国际市场销售。香港工业总会亦指出,虽然不少企业把生产线转移到内地,但它们的总部和后勤基地仍留在香港。
上文节录自第133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15日)《再工业化加速 白纸绘新图》。
更多《香港01》周报施政报告相关文章:【施政报告】请勿在平行时空与大众同行—香港01致林郑月娥公开信【施政报告】有政策无配套 商用车业界拒用电动车【施政报告】巴士电动化遥遥无期 政府新招欠奉【施政报告】减排政策无突破 环团忧治标不治本【施政报告】港缺乏工业体系支撑 再工业化似是白纸上画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