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回稳 外媒何解继续唱淡?
中国经济去年站稳阵脚,GDP同比增长6.9%,7年以来首度提速,令不少外国传媒及投资者集体跌眼镜。中国经济增长回稳,结构转型亦初见成效,外国媒体何以仍然对中国经济戒慎有加?究其原因,不外乎经济数据真实性及债务问题两大因素。
金融时报:地方政府报大数成隐忧
多年以来,外媒一直质疑中国经济数据的真实性。继去年辽宁省“自爆”在经济数据掺杂水分,今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再承认在2016年工业增加值大幅“加料”四成,造假金额达2,900亿元(人民币・下同)。英国《金融时报》据此推算,2016年内蒙古GDP实际将同比萎缩约13%,与“加料”后宣称的7%增长差天共地。该报质疑,既然2016年数据造假,“大话冚大话”之下,2015年数据亦可能同遭“加料”,或令当地今年GDP出现断崖式急插。
其后在毗邻首都北京的天津,曾号称力压浦东新区的的滨海新区同样爆出“报大数”,2016年该区GDP从6,654亿元被“煲大”三分之一至1万亿元。该地方政府预计今年GDP将为7,000亿元,过去数年的惊人增长或无以为继。
值得留意的是,出现GDP“报大数”的地区明显集中在北方,分析认为北方各省主要依靠能源、制造业和基建投资作为经济动能,近年面对的经济下行压力巨大,为“造靓盘数”、以保自己的仕途,数据造假成了不少官员的选择。
BBC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国出现假数据,并不是系统性地造假,中央也有意杜绝假数据,但当中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的一个过程,中央希望掌握真实数据,以做出正确决策,但地方官员为求政绩,却会阳奉阴违,虚报数据。去年6月中纪委便发布文章对内蒙古直接点名,称有“经济数据造假”的问题。
彭博:企业债问题或转趋严峻
此外,外国媒体的另一忧虑,在于中国以信贷推动增长的经济模式,导致过去数年债务急速膨胀。彭博本周发表分析称,内地公司将在今年发行大量可卖回债券(Putable Bond),或令企业债务问题较想像中严峻。
文章解释,可卖回债券的持有人有权在到期日之前,将债券强制卖给发行商,今年内地可卖回债券的发行金额将同比升逾3倍,随着息率有望上升,彭博预料将有大量投资者选择提早售回债券,或将导致内地企业流动性紧绌,令违约风险大幅升温。
国际清算银行去年分析,中国整体债务占GDP比例从2011年的180%,急升至去年的257%,远远抛离美国的1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亦预计,该数据会在2022年趋近300倍,更警告急速的信贷增长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虽然外国传媒对中国经济多有怀疑,但去年中国经济增速达6.9%,加上人民币汇率靠稳,均给予中国政府充足空间推动“去杠杆”、解决地方政府虚报及环境污染问题。路透调查早前就指,内地的“去杠杆”及减排政策推升借贷成本,今年中国经济增幅将放缓至6.5%,惟预料中国经济将继续平稳。